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晚清文選    P 87


作者:林則徐等
頁數:87 / 483
類別:古典散文

 

晚清文選

作者:林則徐等
第87,共483。
竊謂辦理洋務,一言以蔽之,曰講求應付之方而已矣。應付之方,不越理勢二者。勢者,人與我共之者也。有彼所必爭之勢,有我所必爭之勢。權其輕重,時其緩急,先使事理瞭然於心。彼之所必爭,不能不應者也。彼所必爭,而亦我之所必爭,又所萬不能應者也。宜應者,許之更無遲疑。不宜應者,拒之亦更無屈撓。斯之謂勢。理者,所以自處者也。自古中外交兵,先審曲直。勢足而理固,不能違,勢不足而別無可恃,尤恃理以折之。伏見列朝平定准噶爾、布魯特方略,以至仁誅暴逆,而坦然一示以誠,招攜懷柔,委曲深至。乾隆二十九年,西疆烏什之叛,辦事大臣某某,已戕于賊,追咎肇釁之由,譴及其子孫。嘉慶二十五年,回疆之變,參贊大臣某某,經回民控訴,逮問治罪。道光二十九年甘肅誘殺撒拉番民,亦經控訴,逮問督臣某某。所屬回番各部,拊循處理,務使持平,惟恐一夫稱屈。允為列聖控制中外之成規,深求古今得失之故,熟察彼此因應之宜。斯之謂理。

臣惟洋人之強,與其逼處中國,為害之深,遠過于前代。而其藉端陵藉,乘釁要求,中國與之相處,其情事亦絶異於前代。處之得其法,其于各口稅務,及學館教習,及練兵製器諸大端,洋人相與經營贊畫,未嘗稍有猜忌。處之不得其法,則議論繁多,變故滋生,往往小事釀成大事,易事變成難事,以致貽累無窮。竊見辦理洋務三十年,中外諸臣,一襲南宋以後之議論,以和為辱,以戰為高。積成數百年習氣。其自北宋以前,上推至漢唐,綏邊應敵,深謀遠略,載在史冊,未嘗省覽。洋人情勢,尤所茫然,無能推測其底蘊,而窺知其究竟。朝廷設立總理衙門,專辦洋務,亦不能不內恤人言,周章顧盼,無敢直截辦理。臣以庸愚,為眾論所詬譏,何敢再有陳奏。然竊計今時關係天下利病,無過于洋務。直隷督臣李鴻章,兩江督臣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練習洋務,至精至博,用能力籌富強之術。而于交涉洋務亦皆深得體要,維持保全。如臣才識短乏,而自道光二十二年辦理洋務,據所見聞,證以前代事蹟,深有悟于中外交接之義,沛然不疑于其心。疾病昏愚,無能自效,而其理固有可言者。謹就今日辦理洋務機宜,略具四條,可以見之施行。伏候聖明採擇。



  
一、國家設立軍機處,為出政之所,中外事機,悉歸裁定。咸豐十一年,總理衙門之設,一仿軍機處章程。遂與軍機處並立。其時恭親王實司總理,可以專制。兼因交涉洋務,多持正議,不願與聞。今已辦理十餘年矣。察看西洋大勢,總理衙門,當遂為國家定製。頒發上諭,及一切處置事宜,不能不歸軍機處。軍機大臣未經奉派總理衙門行走,茫然莫知其原委,是非得失,無從推求。臣愚以為軍機大臣,皆應兼總理衙門銜名,庶幾討論情勢,通籌熟計,以期有所裨益。


  

一、西洋通商,向止廣東一口。嗣是沿海開口,以及奉天,內達江西、湖北。法蘭西分踞安南,與廣西接壤;俄羅斯出入西北各口,遍及陝甘及山西。英吉利又議雲南通商。其四川、貴州、河南交涉教案,層見疊出。目前無洋務交涉,獨湖南一省耳。必能諳悉洋情,辦理始能裕如。于此稍有惶惑,一視若荊棘之在其身。其始過持正論,其後展轉翻異,迷誤必多。故今日人才,以通知洋務為尤要。自與洋人通商以來,事變數出,多因華洋交涉案件,爭辨紛紜,而辦理歸結處,總在訛索賠款,廣開口岸。此其命意之所在,無知預防者。動輒積嫌生釁,激成事端,展轉以資其挾制,而使遂其欲。推原其故,由地方官不知洋情。既以構釁為能,而多加之粉飾,又以了案為屈,而更益以推延。似此情形,施之民間訟案,含忍受冤,即亦無辭。施之洋人,必至多生事故。故臣以為考求洋務,亦無他義,通知事理而已矣。漢詔出使絶國,與將相併重。當時所急者,不過折衝樽俎一日之間,實不逮西洋關係緊要之萬一。伏願皇上考攬人才,勤求方略,期使中外諸臣,勿存薄視遠人之心。以洞知其得失利病之原,忍辱負重,刻自砥礪,以激勵士大夫之心,而獎成士民奮發有為之氣。外籌應接之術,內立富強之基。在朝廷一念之斡旋而已。

一、駐紮西洋公使,萬非今日急務。其間惟美利堅之金山,中國流寓數萬人,左近必嚕及西班牙所屬之古巴,兼有招工事宜,足資辦理。此外各國,全無憑藉,而恃數萬里外之使臣,因事與之辨爭,事理稍有虛飾,困辱立見。即有能者,亦徒以有用之才,虛棄之無用之地。將來海道開通,中國商人能赴各國設立行棧,有可經理之事,漸次選派大員充當公使駐紮,自不可少。此時出使通好,委無關係。而既經奉派出使英國,各國相援為例。正慮此後出使歲必加多。臣以為考求洋務,中外諸臣,必宜留意,而出使則盡人可以差遣。竊計各部寺院二三品以下堂官,類能諳悉體制,講求應對。朝廷以息事安人為心,奉命出使,誰敢不儘力。應請以後選派使臣,依照常例,由禮部開列二三品以下堂官,年歲不滿五十者,聽候欽派。亦與尋常出使同等。務使廷臣相習為故常,不至意存輕重。而于洋情事勢,亦不能不加研究,以求備國家緩急之用。其為裨益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