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晚清文選    P 91


作者:林則徐等
頁數:91 / 483
類別:古典散文

 

晚清文選

作者:林則徐等
第91,共483。
竊以為方今治國之要,其應行者多端,而莫切于急圖內治,以立富強之基。如此二者,可以立國千年而不敝。其為利之遠且大者,不具論也。其淺而易見者有二利。中國幅員逾萬里,郵傳遠者,數十日乃達。聲氣常若隔絶。二者行萬里,猶庭戶也。驟有水旱盜賊,朝發夕聞,則無慮有奸民竊發稱亂者。此一利也。中國官民之勢,懸隔太甚,又益相與掩蔽朝廷耳目,以便其私。是以民氣常鬱結不得上達。二者行,富民皆得自效以供國家之用,即群懷踴躍之心。而道路所經,如人身血脈,自然流通,政治美惡,無能自掩。則無慮有貪吏遏抑民氣為奸利者。此又一利也。三代盛時,不過曰吏效其職,民輸其情而已。其道固無以加此也。論者徒謂洋人機器所至,有害地方風水。其說大謬。修造鐵路電報,必于驛道皆平地面為之,無所鑿毀。至于機器開煤吸水以求深也。煤質愈深愈佳。中國開煤務旁通,洋人開煤務深入。同一開採,淺深一也,有何妨礙。即以湖南地產言之。鐵礦多在寶慶,煤礦多在衡州。而科名人物,以此二郡為獨盛。湘潭石潭產煤,世家巨族多出其地。湘鄉煤產無處無之。功名爵祿,尤稱極盛。世人一哄之議論,無與發其蒙者。何不近據事實證之。中國百姓自為之,而自利之,無故群起而相阻難。數十年後,洋人所至,逐漸興修,其勢足以相制,其利又足以啖奸豪滋事者,役使之以為用。則使權利一歸於洋人,而中國無以自立。傳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先知先覺之任,必朝廷大臣任之。是以政教明,則士大夫之議論自息。亦在朝廷斷行之而已。至于國家根本大計,度今之時,量今之力,有難以一二舉行者。而切要要者數端。無關根本大計,而要為諸政之所從出。不先務此,雖有良法美意,日起以圖功,亦終歸無方。一曰禁止鴉片煙。原鴉片煙之禁,實自雍正時。其始供藥品而已。賴政教修明,官吏奉法,民間無敢吸食者。至道光中,其風始熾。嵩燾少時,尚未聞此。于時物利豐阜,家給人足,百姓守法惟謹。迨後鴉片煙之害興,而世風日變,水旱盜賊,相承以起。即今日洋禍之烈,實始自禁鴉片煙。而金田賊首,亦因海防散勇,嘯聚山谷,馴至大亂。是此鴉片煙不獨戕賊民生,耗竭財力,實亦為導亂之原。洋人至今引為大咎。中國反習而安之。竊以為鴉片煙之害不除,諸事一無可為。而求其禁止之方,有至簡而易行者。其法在先官而後民,先士之而後及于百姓。一用勸導之術,而以刑罰濟其窮。其用罰亦惟動其廉恥之心,而激使自立。寬返二十年之期,必可保其不然。其通商專務富民,所稅茶酒及煙,數者而已。余皆無稅。歲計商賈贏餘,而估其所獲之利,約八十分取一。住房器物,計租取稅,略如中國之戶稅。歲入三百磅以下者,不稅。其所得寶星及他表記,泐之用器,有稅。畜犬以上,有稅,並出常稅之外。國家經制所入,一取之地稅。其勤地力至矣。往見陳文恭公巡撫陝西、河南,專意農事。興水利,溉田。在湖南教民耕種,諸法悉備。可為知本計者。江浙經亂後,距今十二三年,荒蕪之田,未墾者仍多。百姓憚于疏闢之勤,而自惜其力。州縣苦于地奏銷之累,而並沒其名。荒者聽其蕪萊,墾者亦相為隱匿。亦宜戶部所應經營,督撫所應勸導者。此又一事也。

一曰喀什噶爾之地宜割與雅谷刊。氐羌數叛酒泉,光武仍其君長,賜以印綬。吐谷渾徒浩河,郭元振請即其所置之邊要密邇。義取覊縻,無所顧惜。至于漢建校尉,唐置都護,遠或萬里,近或數千,降胡雜虜,因叛襲封,以為故事,無足比論。惟喀什噶爾之地,逼近安集延其勢不能築蔥嶺為長城,以遮遏之。浩罕諸部,並于俄羅斯,回部余民,乘喀什噶爾之亂,襲據其地,猶懾中國之威,而思托為附庸。去歲,威妥瑪代為之請。嵩燾謂當俯順其心,與為約誓,令繳還各城。但得一鎮守烏魯木齊之大臣,信義威望,足以相服,可保百年無事。若徒恃兵力攻取,曠日持久,耗費無已。幸而克捷,而回部余民,必走投俄羅斯,以相比附。構兵縱掠,終歲騷動,徒使俄人乘間坐享其利,而中國承其敝。未知所以善其後也。夫經國者務籌久遠。主兵者惟取進攻。是以棄地之議,不能出之將帥也。惟恃朝廷權衡緩急輕重,秉成算以宣示機宜,而後將帥之威伸,而朝廷之恩乃深入遠人之心,使之俯首而聽約束。故以為威妥瑪之代請,實機會之不可失者,此又一事也。


  



  
一曰伊犁一城,宜與俄人定約,以垂久遠。英俄兩國,勢足相敵,而英人務拓地以興利,俄人務襲土以開疆。無端乘亂襲據伊犁,此其志在掠地而已。竊度新疆事定,令俄人交付伊犁一城,必尚多煩議論。西洋公法,無乘亂據人土地之例。勢且要求兵費,責以收贖。而非有巨款,足厭其心,知其必不能允也。故莫如反其道而行之。不責其減價而贖之我,而責其準所贖價交易而鬻之彼。如日本庫頁一荒島,猶欲全據之,必不肯輕易退還伊犁明矣。與其含糊懸宕,以生戎心,莫如明與定約,畫疆分界,可保數十年之安。必不得已,收回黑龍江以西地,與之互易,亦尚有名可據。此又一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