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晚清文選    P 470


作者:林則徐等
頁數:470 / 483
類別:古典散文

 

晚清文選

作者:林則徐等
第470,共483。
中國不能自立之原因。自立者何?能自以內部之力,完全獨立之謂也。故自立與孤立有別。持鎖國主義,孤立無鄰,謂之自棄可耳。決不能自立於今日國際團體之內也。而自西力東侵以來,吾國陷于漩渦之地位。既無復孤立之餘地,又不能自立。國力頽喪,瓜分在人,保全在人。岌岌然不可終日。國民所已知者也。而其所以致此者,實惟滿洲人秉政之故。蓋我國民之能力薄弱,固亦不能無過。而厲行鎖國主義,鼓舞排外思想,見靡外侮,馴致于危亡,猶復調唆列國之衝突及其嫉妒心,使勢力平均主義,亦將不能維持者,實惟滿洲政府獨任其咎。蓋自滿洲篡位以後,禁絶中國人與外國人交通。以通商為厲禁,放逐傳教師于國外,戮人民之私奉外國教者。人民有遷徙於他國者,處以死刑。其與外人交接也,覲見之禮,以三跪九叩首為一大問題。初以獻俘之禮待之,後以藩屬之禮待之。此康熙以來之政策也。道光之際,有鴉片之役。咸豐之際,有聯軍之役。光緒之際,有甲午之役。中更喪亂,賤外之心變而為畏外仇外。於是獎勵和拳,宗室王大臣為其首領。揭扶清滅洋之幟,以招八國之兵。迨乎北京失守,狼狽西遁。此後又一變而為媚外。然交歡于甲,失歡于乙。朝三暮四,外交之醜劣,至此為極。綜滿洲政府之對外政策,不出二端。前者為倨慢無禮,後者為反覆無恥。以至有今日。然則,瓜分之原因,由於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之原因,由於滿洲人之秉政,可決言者也。聞者疑吾言乎?試取外國人之言論以證明之。

古芬氏著《最近之支那》,第四章《支那之外交》有云:



  
一六四四年滿洲人征服支那而建清朝,專從事鼓吹國人之排外思想。今日歐美人恆言支那人之排外思想,為其同有之性質。不知鼓吹激動之思想者,實滿洲人也。蓋滿洲人欲以少數之民族制禦大國,永使馴伏其下。因而遮斷外國之交通,杜絶外來之勢力。其結果,遂致使支那人有強烈之排外感情。勃克曰:滿朝勢力之確立,全由於鎖國政策。然其衰落,亦恐坐是也。可謂名言矣。

以上古芬氏之言也。亦可謂旁觀者清矣。更觀庚子之役,聯軍既破北京,各國會議善後處分。德國首議處罰元兇。美國答之曰:


  

此役暴徒之首魁,即政府諸宗室元老也。故宜先改造清國政府,後乃議處罰之。

此言誠洞悉當日事變之真相者。去年日清談判之際,日本進步黨首領大隈重信于東邦協會演說有云:

支那之政府,專以苟且姑息為治。惟企革命之不起,欲割地事人以保社稷。謂外交上柔能制剛,利用列國之衝突,及其嫉妒心,而無信義。故日英同盟雖實行支那之保全開放,列國之機會均等主義,然戰國派之外交,可惹起內部之變動。

此其言滿洲政府之心事,可謂洞若觀火矣。上所引證,皆非出於我國人之口,乃出於外國人之口者也。滿洲政府一日不去,中國一日不能自立,瓜分原因一日不息。外國人尚能知能言之,乃我國人而反昧乎?

各國對於中國之政策。滿洲政府實足以召瓜分,既如上所述。然各國之由瓜分主義,一變而為開放門戶保全領土主義者,非滿洲政府使之然也。一由於各國間維持勢力平均,二由於知我國民之情,實慮瓜分之難行也。蓋歐亞交通以來,道光時有鴉片之役,咸豐時有聯軍之役。其戰爭之目的,欲擊破鎖國主義,得以自由貿易而已。非有瓜分之觀念存於其間。迨乎甲午一役以後,情見勢絀,而各國之殖勢力於中國者,至不平均。所得豐者思保持之,所得歉者思撓奪之。於是德國首倡瓜分之議。于一八九七年,以海賊之暴舉,占奪膠州灣。於是俄藉口以租借旅順口大連灣,英租借威海衛,法租借廣州灣。此外人屢有不割讓地之設定,瓜分之論,極熾於是時矣。然終以勢力不平均之故,瓜分適于滋擾。於是美國首提議門戶開放主義。英日固同此主義者。於是自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年,英德俄法日伊六國皆表同意。宣言對於中國保全領土開放門戶為主旨。此為各國對清政策之根本也。未幾而有庚子之變。自有庚子之役,列國益維持前此之政策,而知瓜分之難行。無識者以為庚子之役乃瓜分之機會也。然須知北京已破,帝后遠遁,而各國會乃汲汲於善後處分及媾和條約者,何也?此有二原因在。其一由於各國之政見有相違也。日英美志于保全,俄德法志于侵略。聯軍統帥華德西欲進兵太原,英軍帥加士裡不奉令。謂有政府之命令,不許進兵。華德西無如何也。各國齟齬若此。俄啖知之,乃揚言曰:俄國出兵之目的,欲掃蕩拳匪,救援北京而已。今宜講善後策,維持清政府,緩處罰元兇。蓋於一方博寬厚之名以市恩于滿洲政府,一方萃兵于滿洲,以為佔領之計。遂由是而生日俄戰爭之結果。此由平均勢力之使然也。其二則各國,于此一役,知民氣之不可侮。蓋拳匪之愚妄雖可笑吒,然所以激而至此者,仇外之感情使然也。今北京雖殘,東南諸省猶無恙。使行瓜分,非億萬之兵力,長久之歲月,不足以集事。故有所憚而不敢發也。且因是之故,外人知暴烈的手段,予吾民以難堪,適以激動其排外之熱。自是以後,由劫奪主義,一變而為吸收主義矣。以此二原因,故俄國首倡退兵,各國無梗議。旋歸和好。爾後俄包藏禍心,併兼滿洲,終釀日俄之戰。邇來瓜分之說已如煙消雲散,不復有稱道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