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晚清文選    P 475


作者:林則徐等
頁數:475 / 483
類別:古典散文

 

晚清文選

作者:林則徐等
第475,共483。
綜上所論者而括之,則革命決不致召瓜分之禍,明白無疑矣。然尚有引證一二事實,以為辨者。今復疏解之如下。問者曰:法蘭西大革命之際,各國不嘗共同干涉耶?幸而法能戰聯軍而退之。否則,法之為法,未可知也。今中國之革命,能獨免于干涉乎?應之曰:法蘭西大革命,而各國群起幹涉者,以欲抵抗民主之思潮故也。蓋法之革命,實播民權自由之主義于全歐。各國君主,思壓抑之,故集矢于法,其共同干涉,實抱此目的也。爾後之神聖同盟,亦本斯旨。故比利時之獨立,亦被遏制。卒令建君主立憲政體而後已。由其時各國以撲滅民主思想為目的故也。若今日,則情勢與昔大殊。中國革專制而為立憲指民主立憲,與各國無密切之利害關係,不能以法之前事為例也。問者又曰:太平天國之被干涉者何也?應之曰:太平天國有自取干涉之道也。洪秀全之破南京也,英即遣全權大臣波丁渣來,欲締結條約。此為承認其獨立良機會也。惜洪氏不知國際法,猶存自大之餘習,命其覲見,行跪叩禮。波氏不肯,遂拒絶不見。只見楊秀清,失望而歸。其後洪軍至上海,猶立兩不相犯之約。及曾軍破安慶,自長江而下,遂圍南京。左軍破浙,李軍發上海,洪氏大事已去,英始袒清助攻洪氏。故干涉之原因,由洪氏有自取之咎。使洪氏能知國際法,早與結納,不至若此也。且其時英人初欲殖勢力於東方,故謀助兵平亂,冀藉此以增拓勢力。至于今日,則情勢迥異。承認獨立,與藉兵平亂二者,皆遙難於昔日矣。問者又曰:今者外人相驚以中國人排外。遇有小警,輒調兵艦。如南昌教案,法調兵艦矣。廣東因鐵路事,官民交訌,各國亦調兵艦矣。凡此豈非干涉之小現象乎?應之曰:此非干涉,乃防衛也。國際自衛權,本分二種。一為干涉,一為對於直接之危害而用防衛之手段。若內地有警,各國派兵艦防護,可謂之防衛之準備行為,與干涉不同也。蓋國家于領域之內,不能自保,而使外國人蒙其損害,則對之可以匡正。匡正之法,國際之通則有三。過去之賠償與將來之保障是也。然使蒙急遽之危害,依此通則,有緩不及事之虞,則可以用防衛之手段,用強力於他國領域內。此國際法所承認者也。然則,使內地有變而危險及于外國人之生命財產,則外國派兵保護捍禦災難,不得謂之非理。然此與干涉固不同也。至于屯泊兵艦以備不虞,則只可謂之防衛之準備行為,尤不必以干涉相驚恐。乃內地之人既鮮知國際法而詆毀革命者又藉此以號于眾曰:此瓜分之漸也,干涉之征也。其心固狡,其計亦拙矣。外國領事既察吾民之隱情,於是遇有小故,輒徵調兵艦以相恫喝。即如近日拒約之會,美領事日以調兵相脅。而實則美國之大總統,以至國中名流,多不以苛約為然。方且借華人拒約之堅,有辭以對議會,且提議當禁歐工以示平等矣。要之,若雲干涉,非得各國政府之同意,聯軍併進不可。而革命軍無被干涉之原因,既如上所述。至于防衛,則以保全其人民之生命財產為目的。徵調兵艦,一領事所優為,非出於其政府之意。革命軍但當守國際法而行,尤不必談虎色變若此也。況吾人之革命,以排滿為目的,而非以排外為目的。在己固可自信,而外人亦未嘗不漸共喻。最近英國《國民報》於政府最有勢力之報倡論曰:

支那人排滿之感情與排外之感情,大有分別。其政府必儘力導排滿之感情,變為排外之感情。此最宜防者也。



  
旁觀之言,明白如此。使革命起而循乎國際法,則更予人以確證。此事固在我而不在人也。


  

故吾敢斷然曰:革命者,可以杜瓜分之禍,而決非可以致瓜分者也。

☆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

法人孟德斯鳩恫法政之不如英善也,為《萬法精理》一書,演三權分立之理,而歸宿于共和。美利堅采之以立國。故近世言政治比較者,自非有國,拘流梏之見存,則莫不曰共和善,共和善。中國沉淪奴伏于異種之下者二百數十年。邇來民族主義日昌。苟革彼膻穢殘惡舊政府之命,而求乎最美最宜之政體,亦宜莫共和若。何也。朱明為漢驅元,一家天下,滿洲從而攘之。以民族之公,而行其私。君主專制,政敝而不能久存也。而況虎視鷹瞬,環于四鄰者,其為優勝,百倍滿蒙,奈何為之敝耶?且以一大民族形成國家,其間至平等耳。而欲以一人擅神聖不犯之號,以一姓專家統治之權,以勢以情,殆皆不順。然則,言中國變革而盛誦夫君主立憲之美者,為彼少數異種方握政權者計,而非為我漢族光復于將來者計也。顧其間反對共和之說者,要以就程度立言者為最堅。貌為持重,善於附會,而怠乎方張鋭進之人心,其最不可不辨也。持程度之見者,曰:國之治化,其進在群。群之為道,其進以漸。躐等而求之,則反蹶而仆。或且失其最初之位置。法蘭西之革命,流血至多,而卒不若英國民權之固。由程度之不逮也。中國經二十餘朝之獨夫民賊,閉塞其聰明,箝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是雖塊然七尺之軀乎,而其能力之弱,則與未成年者相差無幾。遽欲與他人之成年者,同享自由之福,其可得乎?其不可得乎?此殆為當今切要之問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