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寓言故事    P 30


作者:集體創作
頁數:30 / 35
類別:寓言故事

 

中國寓言故事

作者:集體創作
第30,共35。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梁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主意,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有一天,他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象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地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一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打敗的一方,丟盔卸甲,拖着刀槍,趕緊逃命。有一個人選了一百步,另一個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候,如果那個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個逃了一百步的膽小怕死,你說對不對?」梁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盂子說:「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怎麼能夠希望你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提示】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儘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一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①,盡心焉耳矣②。河內凶③,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④。河東凶亦然⑤。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⑦,請以戰喻⑧。填然鼓之⑨,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⑩。或百步而後止 11,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12?」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3,是亦走也14。」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15。」—— 《孟子》

【註釋】
①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②焉 yan——于此,在這裡。耳矣——相當於「而已」「罷了」。③凶——莊稼收成不好,荒年。④粟 — — 穀子。這裡泛指糧食。⑤亦然——也是這樣。⑥加——更。⑦好 hào——喜歡。

⑧以戰喻——用戰爭作比喻。⑨填然——形容進軍時擊鼓的聲音。⑩甲——古代軍人穿的皮革做的護身衣服。曳 — — 拖着,拉著。兵— — 兵器。走— — 跑。這裡是逃跑。 11或——有的,有的人。 12向如——如何,怎麼樣。 13直——只是,只不過。不百步——沒有跑到百步,不滿百步。 14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啊。是,這。無望——不要希望。

喜鵲搬家



  
喜鵲很聰明,新年剛剛來臨,它就預料到今年多風,特別是春秋季節,風會颳得異常猛烈。它忙碌了好幾天,終於把自己原來築在樹頂上的鵲窩搬到下面的枝丫上來了。這一來,大風不可能把它的鵲窩吹落了,但是,別的災難卻接踵而來,鵲窩離地面太近了,大人經過這裡,伸手就把小喜鵲摸走了,小孩子經過這裡,也用竹竿挑窩裡的鵲蛋。聰明的喜鵲只知道防備遠難,卻忘了防備近患。

【提示】
遠難和近患都應該考慮到。忽視了任何一面,都會遭殃。喜鵲的遭遇告訴我們,要學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

【原文】
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①,去高木而巢扶枝②。大人過之則探觳③,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難而忘近患。

—— 《淮南子》
【註釋】
①歲——年。②去——離開。扶枝——這裡指低矮的樹枝。③觳 kòu——雛鳥。

薛譚學歌

薛譚拜秦國著名的歌手秦青為師,學習唱歌。經過秦青的指點,薛譚的演唱技巧有了很大進步,幾次演出都博得陣陣喝彩聲。於是,他自認為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手了,就向秦青要求提前畢業。秦青也沒有輓留,把他送到郊外。臨別的時候,秦青兩手輕輕地打着拍子,放聲高歌。那歌聲激越高亢,時而象奔騰的大河,時而象輕飄的行雲,只唱得群鳥息碌huì,百獸佇 zhù聽,連天上的朵朵白雲也捨不得匆匆離去。薛譚簡直聽傻了,他這才意識到自己連老師演唱技巧的皮毛都還沒有學到手,就連忙跪倒在路旁請求老師原諒,希望老師同意留他繼續學習。秦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繼續收留他為弟子。從此以後,薛譚虛心好學,刻苦磨練,終於成為有名的歌唱家。

【提示】
俗話說:「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意思是說,只有深入進去,才能看到自己的幼稚和不足,才能發現學習永無止境。知識象無底的大海,學習是艱苦的勞動。滿足於一知半解,是永遠也學不到真本領的。

【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②,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③,撫節悲歌④,聲振林木,響遏行雲⑤。薛譚乃謝⑥,求反⑦。終身不敢言歸。—— 《列子》

【註釋】
①謳 ōu——唱歌。②窮——盡。③郊衢 — — 城外的大路。④撫節——輕輕地打着拍子。⑤遏 è— — 阻止。⑥謝——謝罪,道歉。⑦反——同「返」。

掩耳盜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