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寓言故事    P 31


作者:集體創作
頁數:31 / 35
類別:寓言故事

 

中國寓言故事

作者:集體創作
第31,共35。
有個小偷鑽進了范家的院子。他發現有一口鐘。想把它背走吧,鐘太大,背不動,想把它砸碎當廢銅賣吧,又怕發出響聲,驚動主人。這個「聰明的」小偷轉念一想:所以會聽到鐘聲,不就是因為有耳朵嗎?把耳朵堵住,鐘聲不就聽不見了嗎?於是他找了兩個爛棉花團兒,把自己的耳朵堵得死死的,然後,就放心大膽地砸起鐘來。但是,他的耳朵堵住了,並不等於別人的耳朵都堵住了,更不等於鐘聲就消失了。沒砸幾下,小偷就被抓住了。

【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呂氏春秋》

【註釋】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亡,逃亡。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③負——用背馱東西。④椎 chuí— — 槌子。⑤況 huàng然——形容鐘聲。⑥遽 ——急速。

葉公好龍

從前有位葉公,特別喜歡龍。他屋內的粱、柱、門、窗,都請巧匠雕刻上龍紋,雪白的牆上也請工匠畫了一條條巨龍,甚至他家穿的衣服、蓋的被子、掛的蚊帳上也都綉上了活靈活現的金龍。方圓幾百里都知道葉公好龍。天上的真龍聽說以後,很受感動,親自下來探望葉公。巨龍把身子盤在葉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磚地上,頭從窗戶裡伸進了葉公的書房。葉公一見真龍,登時嚇得面色蒼白,轉身逃跑了。

【提示】
識別一個人,不是看他的宣言,而要看他的行動。葉公平時總說他愛龍,甚至作出很多愛龍的表現,但是,一旦真龍出現,他那怕龍的本質便立即暴露無遺了。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①,鈎以寫龍②,鑿以寫龍③,屋室雕文以寫龍④。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⑤,施尾于堂⑥。葉公見之,棄而還走⑦,失其魂魄,五色無主⑧。是葉公非好龍也⑨,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⑩。—— 《新序》

【註釋】
①子高——葉公的別名。好 hào——喜歡,愛好。②鈞——鈎形的刀具。③鑿——鑿木用的工具。④雕文——雕刻的花紋、圖案。⑤窺 kuī——探視。牖yǒu——窗戶。⑥施 — — 延伸。⑦還 xuán走——掉頭逃跑。還,掉轉。⑧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五色,這裡指臉色。⑨是——這。這裡指上述情況。⑩夫 — — 那。

疑人偷斧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個孩子。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觀察那個孩了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樣子。總之,在他的眼睛裡,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象是偷斧子的。過了幾天,他在刨土坑的時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來是他自己遺忘在土坑裡了。從此以後,他再看鄰居家那個孩子,一舉一動絲毫也不象偷過斧子的樣子了。

【提示】
鄰居家孩子的言語舉止並沒有變化,但在丟斧人眼裡卻前後判若兩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成見是人們形成正確認識的大敵。準確的判斷來源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原文】
人有亡鐵者①,意其鄰之子②。視其行步竊鐵也,顏色竊鐵也,言語竊鐵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鐵也。俄而③,鈇其谷而得其鐵④。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鐵者。

—— 《呂氏春秋》

【註釋】
①鐵 ——斧頭。②意其鄰之子——懷疑是他鄰居的孩子 偷的。意,懷疑。③俄而——不久。④鈇 — — 掘。谷——兩山之間的水道,這裡指水溝。

與狐謀皮

從前,周國有個人特別喜愛名貴的毛貨和精美的食品。為了做一陣價值千金的皮袍,他去跟狐狸商量:「你們中間誰長得最大,誰的毛最長最軟,就讓我把皮剝下來做皮袍吧。」狐狸聽了他的要求,一溜煙地都逃進了深山。為了辦一桌豐盛的祭品,他去跟山羊商量:「你們中間誰長得最肥,肉質最細嫩,就讓我宰了做一桌祭品吧。」山羊聽了他的要求,一窩蜂似地都躲進了密林。就這樣,這個周國人五年沒能辦成一桌祭品,十年沒能製成一件皮袍。

【提示】
要剝狐狸的皮,要吃山羊的肉,卻去跟狐狸、山羊商量,希望徵得它們的同意。這種做法既可笑又愚蠢。當所辦的事情涉及對方的根本利害的時候,對方是絶對不會同意的。比如,希望反動階級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希望帝國主義會自己改變本性,這都是「與狐謀皮」,是不可能實現的。「與狐謀皮」這句成語後來寫成「與虎謀皮」。

【原文】
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①,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②。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③,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④。何者?周人之謀失之矣!

—— 《苻子》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