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233


作者:顧炎武
頁數:233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233,共271。
此皆東向之見于史者。《曲禮》:「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自西階而升,故東鄉;自東階而升,故西鄉。而南鄉特其旁位,如廟中之昭,故田以處蓋侯也。

《孝文紀》:「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註:「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是時群臣至代邪上議,則代王為主人,故西鄉。



  
《舊唐書》:盧簡求子汝弼為河東節度副使,「府有龍泉亭,簡求節制時,手書詩一章在亭之西壁。汝弼復為亞帥,每亭中燕集,未嘗居賓位西向,俯首而已。」是唐人亦以東向為賓位也。

○坐古人席地而坐,西漢尚然。《漢書‧雋不疑傳》:「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濱,聞暴公子威名舊矣。』」是也。

古人之坐皆以兩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則為長跪矣。《史記‧范唯傳》言:「秦王踢而請」,「秦王復跽」。而褚先生補《梁孝王世家》:「帝與梁王俱侍坐太後前,大後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帝跪席舉身曰:『諾。』」是也。《禮記》:「坐」皆訓「跪」,《三國志》注引《高士傳》言:「管寧嘗坐一木榻,積五十餘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以此。

○土炕北人以上為床,而空其下以發火,謂之炕。古書不載。


  

《左傳》:「宋寺人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新序》:「宛春謂衛靈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奧隅有灶。』」《漢書‧蘇武傳》:「鑿地為坎,置カ火。」是蓋近之,而非炕也。《舊唐書‧東夷高麗傳》:「冬月皆作長坑,下然偏火以取暖。」此即今之上炕也,但作「坑」字。

《水經注》:「士垠縣有觀鷄寺,寺內有大堂甚高,廣可容千僧。下悉結石為之,上加塗暨,基內疏通,枝經脈散。基側室外四出暴火,炎勢內流,一堂盡溫。」此今人暖房之制,形容盡之矣。

○冠服《漢書‧五行志》曰:「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余所見五六十年服飾之變亦已多矣,故錄其所聞以視後人焉。

《豫章漫鈔》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詹。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云爾。楊維楨廉夫以方中見太祖,問其制,對曰:『四方平定中。』上喜,令士人皆得戴之。商文毅用自編民,亦以此中見。」《太康縣誌》曰:「國初時,衣衫褶前七後八。弘治間,上長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長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冠則平頂,高尺餘,士夫不減八九寸。嘉靖初,服上長下短,似宏治時。市井少年帽尖長,俗雲邊鼓帽。弘治問,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衤闌。髻高寸餘。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唯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高六七寸,口周回尺二三寸餘。」

《內丘縣誌》曰:「萬曆初,童子髮長猶總角,年二十餘始戴網。天啟間,則十五六便戴網,不使有總角之儀矣。萬曆初,庶民穿卷ヒ,儒生穿雙臉鞋,非鄉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廂邊雲頭履。至近日,而門快輿皂無非雲履,醫卜星相莫不方中,又有晉巾、唐巾、樂天巾、東坡巾者。先年,婦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披紅袍,系拖帶,今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創自何人。萬曆間,遼東興冶服,五彩炫爛,不三十年而遭屠戮,茲花袍幾二十年矣,服之不[1234],身之災也。兵荒之咎,其能免與!」

○衩衣《通鑒》:「唐僖宗乾符元年,王凝、崔彥昭同舉進上,凝先及第,嘗衩衣見彥昭。」衩,楚懈反。《廣雅》:「梢衤吉衽謂之衤貴衩,一曰衤衣。」李義山詩:「芙蓉作裙衩。」又曰:「裙衩芙蓉小。」

○對襟衣《大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惟騎馬許服,以便于乘馬故也。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今之罩甲即對襟衣也。《戒庵漫筆》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長,比襖減短。正德間,創自武宗。近日士大夫有服者。」按《說文》:「無袂衣謂之衤。」趙宦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小者曰背子。」即此制也,《魏志‧楊阜傳》:「阜嘗見明帝著帽披縹絞半袖,問帝曰:『此于禮何法服也?』」則當時已有此制。

○左衽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云:「陳益為奉使金國屬官,過滹沱光武廟,見塑像左衽。」岳珂《程史》云:「至漣水,宣聖殿像左衽。泗洲塔院設五百應真像,或塑或刻,皆左衽。」此制蓋金人為之,迄于明初而未盡除。其見于《實錄》者,永樂八年撫安山東給事中王釋之奏,宣德七年河南彰德府林縣訓導杜本之奏,正統十三年山西絳縣訓導張斡之奏,屢奉明旨而未即改正。

《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註:「左衽,社鄉左,反生時也。」正義曰:「衽,衣襟也。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