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260


作者:顧炎武
頁數:260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260,共271。
○徐州《史記‧齊大公世家》:「田常執簡公于徐州。」《田敬仲完世家》:「宣王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十年,楚圍我徐州。」《魏世家》:「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楚世家》:「威王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伐齊,敗之於徐州。」《越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魯世家》:「頃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按《續漢書‧志》:「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在今滕縣之南薛河北。有大城,田文所築也。」此與楚、魏二國為境。而威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蓋與梁惠王言,不欲斥魏,更以燕、趙誇之耳。

索隱曰:「《說文》:“余阝,邾之下邑,在魯東。」又《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曰徐州。」則徐與鄰並音舒也。今讀為《禹貢》:「徐州」之徐者,誤。《齊世家》:「田常執簡公于徐州。」《春秋》正作「舒州」。



  
○向《春秋‧隱二年》:「宮人入向。」杜氏解曰:「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桓十六年》:「城向。」無解。《宣四年》:「公及齊侯平宮及郯。宮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解曰:「向,莒邑,東海[C051]縣東南有向城。遠,疑也。」《襄二十年》:「仲孫速會莒人,盟于向。」解曰:「莒邑。」按《春秋》,向之名四見于經,而社氏注為二地,然其實一向也。先為國,後並于宮,而或屬莒,或屬魯,則以攝乎大國之間耳,承縣今在嶧,杜氏以其遠而疑之,況龍亢在今鳳陽之懷遠乎?

《齊乘》以為今沂州之向城鎮,近之矣。



  
○小《春秋‧莊三十二年》:「城小。」《左氏傳》曰:「為管仲也。」蓋見昭公十一年,申無宇之言曰:「齊桓公城,而肯管仲焉,至于今賴之。」而又見《信二年》經書「城楚丘」之出於諸侯,謂仲父得君之專,亦可勤諸侯以自封也。是不然。仲所居者也,此聽城者小也。《春秋》有言,小言小者,《莊二十三年》:「公及齊侯遇于。」《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帥伐齊,取。」《文十七年》:「公及齊侯盟于。」《成三年》:「叔孫僑如會晉荀首于。」四書「」而一書「小」,別于也。范寧:「小,魯地。」然則城小者,內城也,故不繫之齊,而與管仲無與也,漢高帝以魯公禮葬項羽于城,即此魯之小。而注引《皇覽》,以為東郡之城,與留候所葆之黃石同其地,其不然明矣。《春秋秋發微》曰:「曲阜西北有小城。」

○泰山立石岳頂無字碑,世傳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書,高不過五尺,而銘文並二世詔書咸具,不當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無此說,因取《史記》反覆讀之,知為漢武帝所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其下。」云:「刻所立石。」是秦石有文字之證,今李斯碑是也。《封禪書》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上。遂東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封而不言刻石,是漢石無文字之證,今碑是也。《續漢書‧祭把志》亦云:「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巔。」然則此無字碑明為漢武帝所立,而後之不讀史者誤以為秦耳。

始皇刻石之處凡六,《史記》書之甚明,于鄒嶧山則上雲「立石」,下雲「刻石頌秦德」,于泰山則上雲「立石」,下雲「刻所立石」。于之罘則二十八年雲「立石」,二十九年雲「刻石」。于琅邪則雲「立石,刻頌秦德」。于會稽則雲「立石,刻頌秦德」。無不先言立,後言刻者;惟于碣石則雲「刻碣石門」,門自是石,不須立也。古人作史,文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別立此石,秦史焉得不紀;使漢武有文刻石,漢史又安敢不錄乎?

○泰山都尉《後漢書‧桓帝紀》:永興二年,泰山琅邪賊公孫舉等反,殺長史。永壽元年七月,初置泰山琅邪都尉官。延熹五年八月己卯,罷琅邪都尉官。八年五月王申,罷泰山都尉官。《金石錄》載漢《泰山都尉孔宙碑》云:「宙以延熹四年卒。」蓋卒後四年官遂廢矣。然泰山都尉實不始於此,光武時曾置之。《文苑傳》:「夏恭,光武時拜郎中,再遷泰山都尉。」又按《光武紀》:「建武六年,初罷郡國都尉官。」恭之遷蓋在此年前也。

泰山自公孫舉、東郭竇,勞丙叔、孫無忌相繼叛亂,以是置都尉之官。以後官雖不設,而郡兵領于太守,其力素厚。故何進使府掾泰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而應劭、夏侯淵亦以之破黃巾,可見漢代不廢郡兵之效。而建安中,曹公表曰:「泰山郡界曠遠,舊多輕悍。權時之宜,可分五縣為贏郡。」則其時之習俗又可知矣。

○社首《史記》:「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唐書》: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庚午,禪社首。」玄宗「開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禪社首。」《宋史》: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王子,禪社首。」今高裡山之左有小山,其高可四五丈,《志》雲即社首山。在岳旁諸山中最卑小,不知古人何取于此?意者封于高,欲其近天;禪于下,欲其近地。且山卑而附岳址,便于將事,初陟高之後不欲更勞民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