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261


作者:顧炎武
頁數:261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261,共271。
○濟南都尉漢濟南郡太守,治東平陵。而都尉治放陵者,以長白山也。《魏書‧辛子菠傳》:「長白山連接三齊瑕丘數州之界,多有盜賊,子馥受使檢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鎮戍之所。又諸州豪右在山鼓鑄,奸黨多依之,又得密造兵仗,亦請破罷諸冶,朝廷善而從之。」隋大業九年,齊人孟讓、王薄等眾十餘萬,據長白山,攻剽諸郡。以張須陀、王世充之力不能滅,訖于隋亡。觀此二事,則知漢人立都尉治于陵之意矣。

○鄒平台二縣《漢書》濟南郡之縣十四,一曰東平陵,二日鄒平,三曰台,四日梁鄒。《功臣表》則有台定侯戴野,梁鄒孝侯武虎,是二縣併為侯國。《續漢志》濟南郡十城,其一曰東平陵,其四曰台,其七日梁鄒,其八日鄒平。而《安帝紀》云:「延光三年二月戊子,濟南上言:鳳皇集台縣丞霍收舍樹上。」章懷太子註云:「台縣屬濟南郡,故城在今齊州平陵縣北。」《晏子春秋》:「景公為晏子封邑,使田無字致台與無鹽。」《水經注》亦云:「濟水又東北過台縣北。」尋其上下文句,本自瞭然,後人讀《漢書》,誤從「鄒」字絶句,因以鄒為一縣,平台為一縣。《齊乘》遂渭漢濟南郡有鄒縣,後漢改為鄒平,又以台、平台為二縣。此不得其句讀而妄為之說也。



  
漢以鄒名縣者五。魯國有騶,亦作「鄒」;膠東國有鄒盧;千乘郡有東鄒;與濟南之鄒平、梁鄒,凡五。其單稱鄒者,今兗州府之鄒縣也。亦有平台,屬常山郡。《外戚恩澤侯表》:「平台康侯史元。」《後漢書‧邱彤傳》:「尹綏封平台侯」是也。有鄒平、有台,而亦有鄒,有平台,不可不辨也。

晉時縣名多沿漢舊,按史《何曾傳》:「曾孫機為鄒平令。」是有鄒平矣,《解系傳》:「父修,封梁鄒侯。」《劉頌傳》:「追封梁鄒縣侯。」是有梁鄒矣。《宋書》言:「晉太康六年三月戊辰,樂安、梁鄒等八縣隕霜,傷桑麥。」《文帝紀》:「元嘉二十八年五月乙酉,亡命司馬順則自號齊王,據梁鄒城。八月癸亥,梁鄒平,斬司馬順。」則是宋有梁鄒矣。不知何故,《晉書‧地理志》于「樂安國」下,單書一「鄒」字,此史之闕文。

而《齊乘》乃云:「晉省梁鄒入鄒縣。」夫晉以前,此地本無鄒縣,而何從人之乎?蓋不知而妄作者矣。


  

○夾谷《春秋‧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谷。」傳曰:「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杜預解及服虔注《史記》,皆云在東海祝其縣。劉昭《志》、杜佑《通典》因之,遂謂夾谷山在今贛榆縣西五十里。按贛榆在春秋為莒地,與齊、魯之都相去各五六百里,何必若此之遠?當時景公之觀不過曰「遵海而南,放於琅邪」而已,未聞越他國之境。《金史》云:「淄川有夾谷山。」《一統志》云:「夾谷山在淄川縣西南三十里,舊名祝其山,其陽即齊魯會盟之處,萌水發源於此。」《水經注「:“萌水出般陽縣西南甲山。」是以甲山為夾谷也,而《萊蕪縣誌》則又云:「夾谷在縣南三十里,接新泰界。」未知其何所據,然齊,魯之境正在萊蕪;東至淄川,則已人齊地百餘里。二說俱通。又按《水經注》萊蕪縣曰:「城在萊蕪谷,當路絶兩山間,道由南北門。舊說云: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谷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是則會于此地,故得有萊人,非召之東萊千里之外也。不可泥祝其之名,而遠求之海上矣。

○濰水濰水出琅邪郡箕屋山。《書‧禹貢》”濰淄其道”,《左傳‧襄公十八年》:「晉師東侵及濰」是也。其子或省「水」作「維」,或省「系」作「淮」,又或從「心」作「惟」,總是一字。《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朱虛」下、「箕」下作「維」,「靈門」下、「橫」下、「折泉」下作「淮」,上文引《禹貢》:「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異文三見。

《通鑒‧梁武帝紀》:「魏李叔仁擊邢杲于惟水。」古人之文或省,或惜其旁,並從「鳥隹」之「隹」則一爾。徑人誤讀為「淮沂其」之「淮」,而呼此水為槐河,失之矣。

又如《三國志‧吳主傳》:「作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晉書‧宣帝紀》:「王凌詐言吳人塞涂水。」《武帝紀》:「琅邪王出余中。」《海西公紀》:「桓溫自山陽及會稽,王昱會于涂中。」《孝武紀》:「遣征虜將軍謝石帥舟師屯涂中。」《安帝紀》:「譙王尚之眾潰逃于涂中。」並是「滁」字,《南史‧程文季傳》:「秦郡前江浦通涂水」是也。古「滁」省作「涂」,與「濰」省作「淮」正同,韻書並不收此二字。

○勞山勞山之名,《齊乘》以為「登之者勞」,又云一作「牢丘」,長春又改為「鰲」,皆鄙淺可笑。按《南史》:「明僧紹隱于長廣郡之嶗山。」《本草》:「天麻生太山、嶗山諸山。」則字本作「嶗」,若《魏書‧地形志》、《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並作「牢」,乃傳寫之誤。《詩》:「山川悠遠,維其勞矣。」箋云:「勞勞,廣闊。」則此山或取其廣闊而名之。鄭康成,齊人;勞勞,齊語也。

《山海經‧西山經》亦有勞山,與此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