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266


作者:顧炎武
頁數:266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266,共271。
○誰何《詩》:「室人交遍摧我。」《韓詩》作「訁崔」,《玉篇》作「{誰工}」,丁回切。謫也。《六韜》:「令我壘土,誰何不絶?」《史記》:賈誼《過秦論》:「陳利兵而誰何?」「誰」、「訁崔」同,「何」,「呵」同。《漢書‧五行志》:「主公車大誰卒?」註:「大誰,主問非常之人,雲姓名是誰何也。」此解未當。《焦氏易林》:「當年少寡,獨與孤處,鷄鳴犬吠,無敢誰者。」《說苑》:「民知十己,則尚與之爭,曰不如吾也。百己則疵其過,千己則誰而不信。」楊雄《衛尉箴》:「二世妄宿,敗於望夷。閻樂矯搜,就者不誰。」

《史記‧衛綰傳》:「歲余,不譙呵綰。」《漢書》作「不孰何綰」,難曉,疑「譙」訛為「誰」,「誰」又轉為「孰」也。



  
《周禮‧射人》:「不敬者苛罰之。」註:「苛謂詰問之。」按此「苛」亦「呵」字。

○信《東觀餘論》引晉武帝、王右軍、陶隱居帖及《謝宣城傳》謂:「凡言信者,皆謂使人。」楊用修又引《古樂府》:「有信數寄書,無信長相憶」為證,良是。然此語起於東漢以下,楊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書》云:「輒付往信。」《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魏杜摯《贈母丘儉詩》:「聞有韓眾藥,信來給一丸。」以便人為信始見于此。若古人所謂信者,乃符驗之別名。《墨子》:「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史記‧刺客傳》:「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漢書‧石顯傳》:「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西域傳》:「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到國,國傳送食。」《後漢書‧齊武王傳》:「得司徒劉公一信,願先下。」《周禮‧掌節》註:「節猶信也,」行者所執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謂為使人也。故梁武帝賜到溉《連珠》曰:「研磨墨以騰文,筆飛豪以書信。」而今人遂有書信之名。



  
○出《爾雅》:「男子謂姊妹之於為出。」《傳》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左氏‧莊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僖七年》:「申侯,申出也。」《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又:「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二十九年》:「晉平公,杞出也。」《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齊,齊出也。展輿,吳出也。」《昭四年》:「徐子,吳出也。」《公羊‧文十四年》傳:「接,晉出也。」「ㄑ且,齊出也。」《史記‧秦本紀》:「晉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漢書‧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而《公羊‧襄五年》傳:「蓋舅出也。」則以舅甥為「舅出」矣。

○鰥寡鰥者,無妻之稱。但有妻而于役者,則亦可謂之鰥。《詩》:「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矜」讀為「鰥」是也。寡者,無夫之稱。但有夫而獨守者,則亦可謂之寡。《越絶書》:「獨婦山者,勾踐將伐吳,徙寡婦獨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專一。」陳琳詩:「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是也。鮑照《行路難》:「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亦是此義。

婦人以夫亡為寡,夫亦以婦亡為寡。《左傳‧襄二十六年》:「齊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小爾雅》曰:「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焦氏易林》:「久鰥無偶,思配織女。求其非望,自令寡處。」

○丁中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天宗天寶三載十二月癸丑,詔曰:「比者成童之歲,即掛輕徭;既冠之年,便當正役。憫其勞苦,用軫于懷。自今宜以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杜子美《新安吏》詩:「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發之也。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舉丁、中可以該黃、小矣。《遼史‧耶律學古傳》:「多張旗幟,雜丁黃,為疑兵。」蓋中小皆雜用之,而史文代以「黃」字,黃者,四歲以下,何可雜之兵間邪?

○阿《隷釋‧漢ゾ坑碑》陰云:其間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劉興阿興、潘京阿京之類,必編戶民未嘗表其德,書石者欲其整齊而強加之,猶今閭巷之婦以「阿」挈其姓也。《成陽靈台碑》陰有主吏「仲東阿東」,又云:「惟仲阿東年在元冠,幼有中質。」又可見其年少而未有字。《抱朴子》:「稱衡游許下,自公卿國士以下,衡初不稱其官,皆名之雲阿某,或以姓呼之為某兒。」《三國志‧呂蒙傳》註:「魯肅柑蒙背曰:『非復吳下阿蒙。』」《世說》註:「阮籍謂王渾曰:『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皆是其小時之稱也。婦人以阿挈姓,則隋獨孤後謂雲昭訓為阿雲。唐蕭淑妃謂武後為阿武。韋後降為庶人,稱阿韋。劉從諫妻裴氏稱阿裴。吳湘娶顏悅女,其母焦氏稱阿顏、阿焦是也。亦可以自稱其親,《焦仲卿妻》詩:「堂上啟阿母」,「阿母謂阿女」是也。亦可為不定何人之辭,《古詩》:「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三國志‧龐統傳》:「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晉書‧沈充傳》:「敦作色曰:『小人阿誰?』」是也。阿者,助語之辭,古人以為慢應聲,《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今南人讀為人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