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746


作者:司馬遷
頁數:746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746,共824。
(1)斯須:《正義》釋為「俄頃」,猶言須臾、瞬間。《正義》說,自此以下四段為《別錄》中的第十章《樂化》,內容是論樂能陶化為善等事(2)易直子諒:《集解》引王肅語說:「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樂記》孔穎達疏說:「易謂和易,直謂正直,子謂子愛,諒謂誠信」。二釋義相近。油然:《樂記》鄭玄釋說:「新生好貌」。(3)《樂記》孔穎達解釋說:「志明行成,久而不改,則人信之如天」。(4)《樂記》孔穎達解釋說:「既為人所信如天,故又為人所畏如神也」。(5)躬:即身。(6)弗:不。(7)承順:承奉與順從。(8)錯:錯置。引伸為施於。(9)謙:《集解》引王肅語釋為「自謙損也」。《禮記·樂記》作減,鄭玄解釋說:「禮主減人所倦也」。恐非禮的主旨。減作減損,與謙同義。十《樂記》鄭玄解釋說:「樂主其盈人所歡也」。意思是:樂的主旨是增加人的歡樂之情。(11)進:《樂記》鄭玄解釋說:「進謂自勉強也」。(12)反:《樂記》鄭玄解釋說:「反謂自抑止也」。(13)銷:通「消」;消散、消失。(14)放:放縱。《樂記》孔穎達解釋全句說:「言樂主盈滿,若不反自抑損,則樂道流放也」。(15)報:《樂記》鄭玄釋說:「報,讀曰褒(b□o,包),猶進也」。孔穎達釋全句說:「行禮之道須有自進,作樂之道須有自退反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1)。樂必發諸聲音(2),形於動靜,人道也(3)。聲音動靜,性術之變(4),盡於此矣。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5),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6),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7),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8),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9)。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十,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11),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12),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13),比物以飾節(14),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15),習其俯仰詘信(16),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17),中和之紀(18),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19),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矣(20)。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1)人情:人的情感。儒者概括為七種:喜、怒、哀、懼、愛、惡、欲(見《禮記·禮運》)。(2)諸:之於。(3)人道:為人的道德規範,通謂之人道。儒者認為「率性而行謂之道」(《禮記·中庸》),即凡遵循人性的一切作為都是人道。又說:「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禮記·喪服小記》)。《樂記》鄭玄解釋說:「人道,人之所為也」。(4)性術:《樂記》鄭玄釋說:「性術,言此出於性也」。孔穎達釋「術」為「道路」,性術就是 人性道路。按:術就是方法,性術就是由人性中醞釀而成的方法,非一時權宜之計。(5)道:規矩。方法、程式。又可釋為導,引導的意思。(6)雅頌之聲: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作「《雅》《頌》之聲」,意思是指《詩經》中的《雅》、《頌》等詩篇,誤。詩有六義:風、賦、比、興,雅、頌。自風至興都不免於譏刺怨訴之言,只有雅頌是從正面歌頌、誘導,如《詩序》所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所以言先王所作,首舉雅頌而不及其他。《詩經》中有所謂變風變雅,於詩的表現手法,卻不在雅頌之列,這也是不能將雅頌解釋為篇名的原因之一。道:同「導」,引導。(7)綸而不息:《樂記》綸作論。綸是維繫,牽引的意思。《易經·系詞》:「彌綸天地」,孔穎達解釋說:「綸謂經綸牽引」。綸而不息可釋為維繫不絕。(8)繁省廉肉:《集解》引鄭玄語說:「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此是誤引。《樂記》作「繁瘠廉肉」,鄭玄注為「聲之洪殺」,繁瘠與繁省不同,不可混注。繁省即繁簡,指歌詞多少。邊為廉,實為肉,廉肉指表裡。(9)方:《集解》引鄭玄語說:「方,道也」。按:道,就是方法,法術。十宗廟:《禮記·祭法》鄭玄注說:「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劉熙《釋名》說是:「先祖形貌所在也」。按:於其中或立木主,或圖繪先祖形貌,作為先祖象徵而祭之的專門建築稱為宗廟。因「有其地則有祭」,又以宗廟、社稷、廟堂之類喻國家、朝庭。此處宗廟就是廟堂,指朝堂,即天子聽政之所。《楚辭,王歎》:「始結言於廟堂兮,僅中途而叛之」。王逸註:廟堂為宗廟、明堂。(11)族長鄉里:地方機構名。《周禮· 地官》「鄉大夫」、「州長」條賈公彥疏說:「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此郊內機構。又《周禮、地官》「遂人」說:「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郊外機構。(12)閨門:宮中小門,引伸為家門,閨門之內即家內。《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邢昺疏說:「宮中相通小門名闈,闈之小者名閨」。(13)《樂記》孔穎達解釋這句話的意思說:「一謂人聲,言作樂者詳審人聲,以定調和之音。但人聲雖一,其感有殊,或有哀樂(le)之感,或有喜怒之感,當須詳審其聲以定調和之曲矣」。(14)《樂記》孔穎達解釋此句說:「物謂金石匏(pao,袍)土之屬,言須比八音之物以飾音曲之節也」。(15)干戚:盾斧。《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操干戚以舞」。郭璞注說:「干,盾;戚,斧也」。(16)詘信:即屈伸。(17)齊:整齊。《樂記》作「命」,鄭玄釋為「教」。整齊天地,使調諧和合;與教之使調諧和合,通。(18)中:心中。和:和順。紀:綱紀。全句意思是:樂是使人心和順的紀綱、要領。(19)軍族:軍隊。《周禮·夏官司馬》說:「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鈇鉞:即斧鉞(yue,月)。小者為斧,大者為鉞。《禮記·王制:諸侯「賜鈇鉞然後殺」。此處泛指 軍器。(20)齊:劃一,有常。《樂記》作儕(chai,柴),釋為輩,類。是使樂(yue)與喜同類(或稱為劃一),不喜與不樂(yue)同類。義同。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1),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2),和正以廣,弦匏笙簧合守拊鼓(3),始奏以文(4),止亂以武(5),治亂以相(6),訊疾以雅(7)。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8),奸聲以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9),獶雜子女十,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