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802


作者:司馬遷
頁數:802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802,共824。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26),壇三垓(27)。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狸牛以為俎豆牢具(28)。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基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從者及北斗雲(29)。已祠,胙余皆燎之(30)。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31)。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32)。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33),天子始郊拜太一。朝朝日(34),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35)。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
(1)錦:巫之名。魏脽:就是前文中的汾陰脽丘。因汾屬魏地,故稱魏脽營:顏師古注說「營謂祠之兆域也。」就是祠壇基址。(2)《孝武本紀》《集解》引如淳注說:「以鼎從行,上至甘泉,將薦之於天也。」誤。由行文看,鼎已迎至甘泉,而後運往長安,天子從行,將要上薦於天也。所以下文有途中天子親射麃之事。不是到甘泉薦於天。(3)《孝武本紀》作晏溫。《索隱》解釋說:「如淳云:『三輔俗謂日出清濟為晏。晏而溫,故曰晏溫。』許慎注《淮南子》云:「晏,無雲也。」既然無雲,下文又說「有黃雲蓋焉。」頗難圓通。按:曣是氤氳二字的近音假借字,氤氳是形容下文中的黃氣盤旋繚繞貌。(4)廡:同蕪。指莊稼歉收。(5)泰帝:太昊氏,指伏犧。《孝武本紀》作大帝,同。(6)九牧:九州牧守。經處指九州。金:銅。(7)亨鬺(p□ngsh□ng烹傷):烹煮牲牢以祭祀。(8)見《詩經·周頌·絲衣》。全詩是描寫繹祭(大祭的第二日祭祀)情形的,這三句是講祭前執事人員檢查祭祀準備狀況的情形:先在門堂上檢查洗濯的用具和籩豆等禮品。來到門塾之基告訴主人洗濯用具等都已準備完妥;再檢查祭祀用的三牲,由小到大,先羊後牛,然後告訴主人牲禮肥而且數目充足;最後檢查鼎具,無論是大鼎如鼐,或是小鼎如鼒,都打開鼎冪,檢查後告訴主人鼎具潔淨。總之,反映出執事的低級人員恭順認真的樣子。堂,正房;徂(cu,粗),義為往、到;基,門塾的房基,即門塾旁;鼐(nai,奈),指大鼎;鼒(z□,資),小鼎。一說指圓而且上口有收分的鼎。(9)這兩句述祭後主人(士和其他助祭之人)的表現:祭末多倦怠、傲慢,而參加繹祭的人卻能恭敬不喧嘩、不傲慢,因此得到壽考的美兆。吳,同娛,引伸為喧嘩;驁,傲慢;胡,壽;考,成。休,休征,即美好的徵兆。十龍變:神奇的變化。顏師古古釋為:變化「若龍之神」。(11)合茲:與茲事(指鼎在中山,有黃白雲蓋事)相合。(12)顏師古注引韋昭語說:「路,大也;四矢曰乘。」□祖禰:祖廟和禰廟。父廟為禰(n□,你)。□據《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前122),十一月辛巳朔且為冬至。辛巳,日名;朔旦,月朔(即初一日);冬至,十一月節。漢初行顓頊歷,以冬至日為歲首。□神策:神奇的籌策。籌策是計算用具,《漢書·律歷志》記載的籌策形制是:「用竹,逕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意思是黃帝得寶鼎神策的那一年,是十一月已酉日,朔旦為冬至節。前面說「與黃帝時等」,大約是指年名(元鼎五年為已巳年,自冬至入庚午)和朔旦冬至這兩點相同,日名不同。□舊歷一元分三紀,分別稱為天、地、人紀。自得寶鼎這一年進入天紀的第一年,故稱得天之紀。□用籌策逆推歷日,即推算未來的年月日。□公孫卿不懂曆法,若按《通鑒前編》等記載,伏犧時定曆法,每年360日(「六甲而天道周矣」),12個月合354日,每年餘6日,5年設一閏月,則5年共1800日,,61個月,此後重為朔旦冬至;若按《堯典》所載,每年366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則余12日,10年後復又朔旦冬至;若按漢歷每年365日計算,則一年餘11日,20年合7305天,247個月(其中有7個閏月),余15天,應是正月十六日朔且冬至。怎樣計算都不合適,只能認為是外行人的胡謅。□20推共400年,除去最後一推的20年,合380年。最後一次雖已推算,但不久即成仙而去;所以雖言20推,只有380年。(21)嬖人:受寵愛的私役人員。被視同婢妾,又受恩寵。(22)指與黃帝時的歷日相同,如年名、日名、冬至等節氣的位置等。(23)此系諛詞。高祖之孫指景帝,曾孫指武帝。(24)胡(ran,燃):顏師古解釋說:「胡謂頸下垂肉也。,其毛也。」,同「髯」。(25):鞋子。同「屣」。(26)放:同仿。(27)垓:義為重。壇三垓就是三重壇的意思。(28)狸牛:《漢書·郊祀志》作「氂牛」,顏師古注說是「西南夷長尾氂之牛也。」《孝武本紀》作「氂牛」。按:太一之祭不可能用西南夷的犛牛,大約是犛字之誤。犛牛即犛牛,《論語·雍也》說:「犛牛之子騂且角,」犛牛是雜色牛,為祭祀所輕,更無論氂牛。此處「殺一犛牛」只作為俎豆、牢具等配祭品,正式牲牛用白牛。狸為犁的同音假借字。(29)《孝武本紀》《正義》引劉伯莊語說:「謂繞壇設諸神祭座相連綴也」。醊食(zhuisi,綴飼),指連續祭祀;群神從者,配祭諸神。(30)胙(zuo,坐):祭肉。(31)洎(ji,記):《集解》引徐廣「語」說:「洎,一作『酒』。灌水於釜中曰洎。」(32)羊彘特:雄性羊、豬各一頭。特,雄性。一說指牲一頭,見《尚書·舜典》「用特」孔傳,今兩取之。(33)黎明前。(34)前一個「朝」(讀zh□o,招),指早晨;後一個「朝」(讀chao,潮),朝見的意思。(35)瑄玉:祭祀所用大璧。嘉牲:美牲。指毛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形美而膘肥等。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1),以象太一三星(2),為太一鋒(3),命曰:「靈旗」(4)。為兵禱(5),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6)。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侯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矣〕。
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7),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8),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