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05


作者:馬黃
頁數:405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05,共471。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中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張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館,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 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淨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看月而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伕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這和作者熟悉杭人風習,觀察深入細緻,有密切的關係。又如《湖心亭看雪》記西湖雪景: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絶。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沅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園中人兩三粒而已。……

則別具剪裁,惟取渾括,以詩為文,使用文詩化了。

張岱的小品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博觀約取,簡潔有力。


  

第五節 明末愛國文社和愛國作家

明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尖鋭。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也更厲害。以「婁東二張」(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是和閹黨鬥爭的東林黨的繼續。在抗清鬥爭中,復社人物大都壯烈殉國,或退隱山林不與清廷合作,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復社在文學上主張復古,推崇「七子」,但現實的鬥爭使許多作家改變了作風,寫下了慷慨激昂、光輝燦爛的愛國主義作品。

張溥(1601-1640)是「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字天如,太倉人,崇禎四年進士。明末有許多文社;復社「大約本於應社」,集合許多小社而成。它以復興古學、務為有用相號召,大約成立於熹宗天啟末。它的規模很大,「春秋之集,衣冠盈路」。「社集之日,胥閭之間,維舟六七里,平廣可渡,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七錄齋集·國表序》)。參加復社的人物,自認為是東林黨的繼起者,很有威信。「聲氣通朝右,所品題甲乙,頗能為榮辱」,而「執政大僚,由此惡之」。因此不斷地有人藉故迫害,加以「亂天下」的罪名。復社是文社,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與政治鬥爭結合,在歷史上是少有的現象。張溥在文學上,維持前後七子的主張。實際他的復古,是要使古學為現實服務,與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在精神上是大不相同的。他的《五人墓碑記》歌頌英勇的蘇州市民與閹黨的偉大鬥爭,強調匹夫之死「有重於社稷」,遠非「縉紳」所能及,是一篇政治性很強烈的散文。

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松江華亭人。他「自幼讀書,不好章句,喜論當世之故」(《經世編序》)。曾和夏允彞、徐孚遠、王光承等結「幾社」,與「復社」呼應。「幾者,絶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杜春登《社事始末》)。他同樣是以復興古學相號召,企圖輓救明王朝的危機。崇禎十一年(1638),他和徐孚遠、宋徵璧選輯《皇明經世文編》五百餘卷,多載「議兵食,論形勢」,有關「國之大計」之作,可見其用世之志。明亡後,在抗清鬥爭中,壯烈殉國。陳子龍也贊同「七子」,反對「公安」、「意陵」。但與「七子」的盲目尊古不同,他是站在現實政治的觀點上來尊古的。他的時代已不允許他脫離現實,完全去模擬古人。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詩篇,如《遼事雜詩》、《小車行》、《賣兒行》等。明亡後,他在吳中作的十首《秋日雜感》,表達了他的懷念故國、哀悼殉國烈士的沉痛感情,茲舉二首如下:

滿目山川極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楓錦樹三秋麗,白雁黃雲萬里來。夜雨荊榛連茂苑,夕陽麋鹿下胥台。振衣獨上要離墓,痛哭新亭一舉杯。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保處着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