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04


作者:馬黃
頁數:404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04,共471。
袁宗道說:「有一派學問,則釀出一種意見,有一種意見,則創出一般言語;無意見則虛浮,虛浮則雷同矣」(《論文下》)。又說:「故學者誠能從學生理,從理生文,雖驅之使模,不可得矣」(同上)。他說的「意見」或「理」就是作家的思想。作家首先要有思想修養,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內容,而絶不是在形式語言上模秦仿漢。這也有力地打擊了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袁宏道更從作家或文章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他讚美袁中道的詩說:「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敘》)。袁宏道所謂「性靈」,就是上文袁中道所說「性情」。由於重視「性靈」或「性情」,袁宏道並不怎樣強調「學問」、「意見」或「理」,而特彆強調了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他認為「今之詩文不傳矣,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任性而發,尚能通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慾,是可喜也」(同上)。又說:「世人所難得者唯趣,……唯會心者知之。……夫趣之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覺最上乘也」(同上)。他重視婦人孺子的「真聲」、「任性」,赤子嬰兒的自然之「趣」,顯系受李贄「童心說」的影響,對打破封建思想束縛,直抒感興,比之袁宗道的「學問說」有更大的作用。

「公安派」的理論對打破擬古主義的陳腐格局是有力量的。他們的創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打破傳統古文的陳規定局,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流利潔淨,是他們作品的特點。但他們以為「心靈無涯,搜之愈出」,而忽視社會實踐對作家的決定意義,這就把創作的源頭認錯了。他們寫來寫去,只是幾處風景名勝,題材狹窄,思想貧弱。他們的作品雖有革新意義,成就不大。



  
「公安派」對清代文學如鄭燮的散文,袁枚的詩和詩論,均有一定的影響。近代反動文人周作人、林語堂等曾利用「公安派」的「有性靈文字」來宣揚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從而引導人們離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抵制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傳播。



  
反對擬古主義,和「公安派」同時,還有以竟陵人鍾惺(1572-1624)、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他們也主張獨好「性靈」,但更多的卻是乞靈于古人。他們選《詩歸》,目的就在於「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他們以為古人之精神不是「滯者、熟者、木者、陋者」,而是「幽情單緒」,「孤行」,「孤詣」。這樣他們就把詩文創作引向一條更為狹窄的小路。他們脫離現實生活內容,追求一種「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形式主義傾向更為顯明。

晚明產生了大量的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展,是公安、竟陵文學革新的直接產物。著名作家在王思任(字季重,山陰人)、祁彪佳(字虎子,山陰人,1602-1645)等。一般描寫山水園林,語言明麗潔淨,刻琢精工。王思任的《游喚》、《歷遊記》,祁彪佳的《寓山注》、《越中園亭記》,可見一斑。魯迅說:「雖然比較的頽放,卻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在風格上,它們比之陳腐的「載道」的散文,頗多清新之感。

張岱(1597-‧),字宗子,又字石公,山陰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少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明亡後,「無所歸止,披髮入山,
為野人」。他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就是他過去繁華生活的片斷記錄。這些片斷「夢憶」,反映了他的國破家亡的感慨,流露着追懷故國、熱愛鄉土的愛國思想。

張岱小品散文的題材較廣,凡風景名勝,世情風習,戲曲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等,無所不記。這記錄了他的生活實際,也反映了明末現實社會的某些側面,是比較有內容的。他非常熟悉那些生活,因而能寫得細緻深入,自然動人。如《西湖七月半》記遊人情態,描摩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