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06


作者:馬黃
頁數:406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06,共471。
直抒孤憤,豪放悲壯,是他的後期詩風的特點。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華亭人。父允彞,與陳子龍有師友之誼,完淳又以子龍為師。他生而早慧,七八歲即能賦詩,十一二歲「抵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明亡後,「揭竿報國,束髮從軍」,熱烈地參加了抗清鬥爭。事敗被執,英勇就義,年僅十七。夏完淳是一個少年愛國英雄,也是一個傑出的作家。他有一部分作品,受擬古主義的影響,內容比較單薄;明亡後,所作詩賦散文,抒寫國破家亡的悲痛,一洗模擬面貌,具有飽含血淚,悲壯淋漓的獨特風格。《大哀賦》指斥統治者的腐朽,惓念故國的淪亡,抒發「既有志于免冑,豈無心于喪元」的抗清救國抱負,慷慨悲歌,淒楚激昂,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詩多懷人感事之作,如《六哀》、《六君詠》等,歌頌了許多抗清愛國烈士。又如《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



  
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

憑弔故國,悼念死者,更表現了樂觀的積極戰鬥精神。《細林夜哭》,是哀悼他的老師和戰友陳子龍的:

……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瀟灑秦庭淚已揮,彷彿聊城矢更飛。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當來。


  

敘述他們互相敬愛,情投意合的戰鬥友誼,以及抗清失敗共同為國犧牲的壯烈情景,聲淚俱下,哀感動人。散文如《土室餘論》、《獄中上母書》等,臨難陳詞,「恨不滅此朝食」,而「吞聲歸冥,含笑入地」;猶復不忘「中興再造」,「為北塞之舉」,都是千古不磨的愛國主義傑作。

明末的愛國作家還有瞿式耜(1590-1650)和張煌言(1620-1664)等。式耜字起田,江蘇常熟人;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勤縣人。明亡後,他們都堅持抗清鬥爭,特別是張煌言,以舟以為根據地,組織抗清義軍,出入沿海長江,不斷地給清軍以威脅和打擊,先後達十九年。他們的許多詩篇,也都表現了至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

明代文學發展的輪廓是很清楚的。以中葉弘治、正德年間為界限,可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文學,除在元明之際出現的優秀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外,成就是不大的。中葉後,文壇上開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這是與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上的種種變化分不開的,是和城市工商業的繁盛,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群眾的增加以及先進的哲學思潮及其對思想界的巨大影響緊密相關的。

明代各種文學體裁所達到的成就是相當不平衡的。概括地說,散文、詩詞比起以往的各個時期來說是處在一種衰退的狀態,而適應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而興起的小說、戲曲和民間文學則有着巨大的成就,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明代文學的主流。

明代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經過作家加工再創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在這些小說中塑造的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他們有力地鼓舞、教育着當時和後代的勞動人民,並給後來文學以多方面的影響。《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文人獨創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雖然在思想內容上有嚴重的缺點,但它開闢了小說創作方面的一個新的領域,對後來小說特別是《醒世姻緣傳》、《紅樓夢》等起了一定的借鑒作用。明代的其他長篇小說,成就雖不大,但在藝術創作上,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為清代小說所達到的新的成就準備了一定條件。短篇小說方面,「三言」和「二拍」的出現,是宋元話本的繼承和發展,它們是明代小說創作領域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們的思想內容要比宋元話本複雜,體現着時代的特色;藝術上也更趨成熟,在題材、故事情節和藝術手法上對以的小說、戲曲都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