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10


作者:馬黃
頁數:410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10,共471。
乾嘉時期,考據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乾嘉學派在文禁森嚴的條件下,逐漸放棄了顧炎武等的治學精神,走上了為考據而考據的道路。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學風是「博學」、「好古」;以戴震為代表的皖派學風是「實事求是」、「無徵不信」。他們考據的目的是為了通經,由於他們只是依據漢儒的意見,特別是以許慎、鄭玄諸家之說作尺度,所以他們所說的「實事求是」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尋求客觀規律是很不相同的。雖然他們在整理古代學術文化方面有較大的貢獻,但是他們冥心追古,脫離現實,淹沒于煩瑣考證之中,歸根到底是為封建統治者粉飾承平。其中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同情人民的疾苦,對政治比較關心,在他的《孟子字義疏證》裡,表現了他的進步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提出了「通情」、「致用」兩種主張,以反對程朱理學的觀點。他說「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浸浸乎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後儒冥心求理,其繩以理,嚴於商、韓之法,故學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責民也,民莫能辨,彼方自以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戴東原集·與某書》)。然而,戴震在思想方面影響不大,仍是以訓詁大師聞名于世。初期考據學者標榜漢學,以與淵源宋代的程朱理學立異,後來更多調和漢宋之論。他們已進一步總結前人在學術、文學上的成就,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在這種風氣影響之下,文學創作中的復古主義傾向更為嚴重,只有長篇小說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

清中葉的詩歌領域中,王士禎的「神韻」說的影響仍然很大。主張「溫柔惇厚」的沈德潛,更是典型的台閣體詩人;稍後,翁方綱的「肌理」說,表現了考據學對詩歌的影響。只有袁枚的反對復古、主張性靈的理論,繼承了明末公安派的傳統而有所發展,他的「性靈」說不像公安派那樣玄虛抽象,而是從實際出發,在當時比較有進步意義。鄭燮的詩歌不僅能突破復古主義的束縛,而且寫出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等的古言理論和創作,一直影響到清末的文壇。由於學者多讀古書,多記古事,這時還出現了駢文「復興」的局面,這和桐城派古文是一個對立的文派,汪中在這方面取得較大的成就。



  
在雜劇、傳奇方面,由於作者的脫離現實、脫離人民,片面追求格律和詞采,他們的作品就只能成為文人案頭之物。只有蔣士銓、楊潮觀成績比較可觀。代之而起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戲。從明代發展起來的彈詞、鼓詞在這時普遍流行,作品數量很多。其中有些著名的作品,如《義妖傳》表現了反封建、追求愛情的精神;《再生緣》歌頌了婦女的才智,成功地塑造了孟麗君的形象;《天雨花》描寫了明末朝政的混亂和閹黨的專權。在彈詞中成就比較高。



  
章回小說中出現了標誌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高峰的《紅樓夢》,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儒林外史》對科舉制度的罪惡作了深刻揭露和辛辣的嘲諷,表現了一定的民主傾向。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小說領域內的反動思想和考據勢力的影響也日益嚴重,《鏡花緣》雖然表現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對封建社會進行了一定的批判,但也反映了這種惡劣風氣。詩文、詞曲更加衰落,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由於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才出現了新的情況。

第一章 清初詩文詞

第一節 顧炎武等愛國作家的詩文

清朝入關以後,實行殘酷的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引起了全國人民風起雲湧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裝鬥爭一直延續了四十年。除明朝的殘餘勢力還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帶士大夫的抗清運動前僕後繼,壯烈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還有很多明末的遺民雖未參加武裝鬥爭,卻始終堅持不合作態度,不赴考試,不受官職,寧甘老死於山林岩穴之下。他們中間有不少著名的詩人或文人,都親身經歷過巨大的世變,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時代的民族鬥爭,充分表現了不忘故國的思想感情。當然,這些愛國遺民的思想立場主要還是封建主義的,他們抗清的言論或行動基本上是從忠於明王朝出發的。他們不但不和農民軍合作,反而詆毀他們,所以沒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