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13


作者:馬黃
頁數:413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13,共471。
明末愛國遺民以詩名者還有杜浚、錢澄之、歸莊、申涵光、吳嘉紀、屈大均等。杜浚 (1611-1687),字于皇,湖北黃岡人。他以文章氣節自勵。孫枝尉將應博學鴻儒之舉,作書勸他「毋作兩截人」。又稱道屈大均是魯仲連之流,自己的同調,以為「士貴有骨」,魯仲連「不肯帝秦,是其骨也」(《復屈翁山》)。不肯帝清之意自在言外。他的詩師法杜甫,尤擅長五律。往往借題發揮,多所寄託。如《古樹》云:「聞道三株樹,崢嶸古至今。松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孤撐休抱恨,苦楝亦成陰。」又有《初聞燈船鼓吹歌》,結語寫道:「曾聽當時煞尾聲,又聽今朝第一聲。」表現了作者懷念故國的深厚感情。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初名秉鐙,安徽桐城人。他曾為桂王朝翰林院庶吉士,後歸隱田間。其詩五古沖淡閒逸,《田園雜詩》諸作頗近陶淵明;樂府歌行多反映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如《水夫謡》云:「水夫住在長江邊,年年捉送裝兵船。」「爺娘養汝才得力,送汝出門倚門泣。腐肉已充烏鳶饑,家家猶望水夫歸。」還有《催糧行》、《獲稻詞》、《捉船行》等篇都寫得極沉痛。《孤雁篇》、《孤螢篇》、《搏虎行》等篇皆有寄託,有諷刺,與張(籍)王(建)樂府相近。歸莊(1613-1673),一名祚明,字玄恭,崑山人。清兵南下,下令剃髮,城中士民大嘩,莊鼓動群眾,殺縣令,閉城拒守。城破,殺四萬人,莊亡命得脫,窮困以終。他的詩突出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慘禍,如《悲崑山》描寫人民慘遭屠殺的情況,同時也揭露敵人的殘暴:「城陴一旦馳鐵騎,街衢十日流膏血。白晝啾啾聞鬼哭,烏鳶蠅蚋食人肉。一二遺黎命如絲,又為偽官迫懾頭半禿。」《傷家難》四首也寫得非常慘痛。親朋勸逼他剃了頭髮,心情十分痛苦,認為「毀傷貽大辱」,「苟活不如死」(《斷髮》)。他在僧裝逃亡中了《冬日感懷貽山中諸同志》詩,慷慨悲歌,充分表現了他的恢復故國的意願,如云:「壟上可能興大楚,島中莫便殉田橫。」「豪傑由來須際會,寒灰他日定重然。」堅決反對民族壓迫的歸莊,看見「商君法令牛毛細,王莽征徭魚尾 」,相信廣大農民會起來反抗,他說:「不信江南百萬戶,鋤耰只向隴頭耕」(《己丑元日》)。歸莊窮得沒有土地,反而慶幸自己不要向清政府納糧,他的《觀田家收穫》云:「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五載輸糧女直國,天全我志獨無田。」歸莊就是這樣隨時隨地流露出他的民族感情。吳嘉紀(1618-1684),號野人,泰州(今江蘇泰縣)布衣。家居海濱,每遭水患,而「苦吟不輟」。有《決堤詩》描寫他「空腸瘦骨當狂瀾」的苦況。由於生活窮困,又處在兵禍慘烈的年代,使他體會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他長於樂府及五七言古詩,《李家娘》揭露清兵破揚州時屠殺劫掠慘無人道的暴行,是一篇血淚的控訴。《糧船婦》、《流民船》、《鄰翁行》、《海潮嘆》、《輓船行》等篇從各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悲慘命運。他表面雖不談國家興亡大事,但如《謁岳武穆祠》云:「河北當年輕與敵,中原今日復誰爭‧」《贈歌者》云:「戰馬悲笳秋颯然,邊關調起綠樽前。一從此曲中原奏,老淚沾衣二十年!」而《讀荊軻傳》更表現了「不平」和「慟哭」,顯然他的內心激情是為了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他的詩運思深刻,措詞雋潔樸素,不事雕飾,不用典故;樂府諸篇更具有「危苦嚴冷」、「淒急幽奧」的風格特點。申涵光(1619-1677),字和孟,號鳧盟,河北永年人。明亡,隱居不出。他的詩多反映當時人民的苦難,如《水漲歌》寫天災的嚴重,《春雪歌》寫苦樂的懸殊,《操舟謡》諷刺驅役民力推輓遊船的「使君」,《哀流民》、《插稻謡》控訴剝削階級的喪絶天良。《插稻謡》末解寫道:「累歲年豐無餒,僮婢長大,難以驅使。稻畦干,稻苗死,貧人哭,富人喜。」沉痛、深刻,都是樂府詩中少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