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414


作者:馬黃
頁數:414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414,共471。
屈大均(1629-1696),是清初遺民中行輩較晚的詩人,字翁山,廣東番禺人。他有強烈的反清情緒,反對剃髮垂辮,因削髮為僧。曾作《藏發賦》以寄其故國之思。他認為自己是屈原的後代,對屈原表示崇敬,有《拜三閭大夫墓》、《題招屈亭》等詩。他常常通過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來寄託愛國的思想感情,對魯仲連、荊軻、陳勝、諸葛亮、文天祥等及其有關古蹟都有歌詠,或取其抗秦,或取其興漢,特別是對魯仲連的義不帝秦極力歌頌,認為「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魯連台》)。甚至誇張地說,「魯連如不死,天下豈為秦」(《讀史》)。又歌頌荊軻說:「一自悲風生易水,千秋白日貫長虹」,並且極為明顯地寓意說:「壯士至今猶髮指,寇仇長枕報秦戈」(以上《讀荊軻傳》)。雖然壯志不遂,未免失望,但他總是不忘故國,十分殷地盼望恢復。如《經陽江電白邊界感賦》有云:「中華餘一島,正朔在重溟。望斷黃龍艦,風帆似水萍。」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台灣鄭氏久已消滅,恢復根本絶望,他還發出無限的感慨說:「久無王正月,徒有漢遺臣。草野私哀痛,漁樵愧隱淪」(《戊辰元日作》)。從此以後,他也只有走上消極反抗的隱居道路。在稱道魏禧的高尚的品格的同時,他嘲罵那班不能堅持到底,終於失身的人說:「鄰女窈窕姿,將老猶珠璣」,「秉節乃不終,媒妁持為市」(《贈魏處士冰叔》)。屈大均的民族意識就是如此堅強。

屈大均的詩現實內容豐富,在《大同感嘆》中揭露清統治者的殘暴:「花門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溢槽中,馬飲毛生光。」《猛虎行》比他人為「食盡中土肉」的猛虎。《民謡》也揭露貪污狼藉的臓官:「白金乃人肉,黃金乃人膏。使君非豺狼,為政何腥臊。」《菜人哀》反映那時饑荒賣人肉的慘狀。他的詩長於近體,五律尤工,「雋妙圓轉,一氣相生」。例如《攝山秋夕》:「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漸覺天鷄曉,披衣念遠征。」



  
清初有不少散文家,較早的如王猷定、魏禧等。王猷定(1599-1661‧),字于一,江西南昌人。曾參史可法軍幕。入清,絶意仕進,「以古文自雄」,開始轉變明末文風。其文如《李一足傳》、《湯琵琶傳》、《義虎記》都是絶好的傳奇性散文。《義虎記》尤屬志怪之作。黃宗羲稱道他這幾篇文章是「近日之錚錚者」,而李良年(論文口號)云:「于一文章在人口,暮年蕭瑟轉欷歔。『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補《齊諧》志怪書。」說它們荒誕無稽,近於小說,不是古文「正宗」。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用小說傳奇體打破傳統的古文寫法,正是作者的成就。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寧都人。明亡,教授山中,為「易堂」諸子領袖,與兄際瑞、弟禮號稱三魏。魏禧深抱亡國之痛,在《許秀才傳》中沉痛地說:「禧亦故諸生,方偷活浮沉于時,視二許能不愧死入地哉‧」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敵殉國和堅持志節之士,如《江天一傳》、《高士汪渢傳》等。魏禧的散文以人物傳記為最突出,在《大鐵椎傳》中他塑造一個大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不僅描寫大鐵椎的勇力絶人,而且感慨人材的不為世用。他把這位江湖異人比之為椎擊秦始皇博浪沙中的力士,其寫作用意是很明顯的。他的散文以見識議論為主,而以有用於世為目的。敘記文每遇遺民志士可歌可泣的重要題材,就更加感慨激昂,描摹淋漓盡致;但又低回往複,頓宕紆徐,兼有歐蘇之長。《哭萊陽姜公崑山歸君文》以敘事為抒情,是代表這一特點的極為動人的散文。他論文謂「文所以可傳,中必有物」,又反對摹仿,認為「依傍古人作活」是做古人奴婢(《日錄·雜說》)。這些都是很好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