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50


作者:孟子
頁數:50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50,共89。
孔子回答說:「君子是用水來比擬人的道德啊!水到處給予而 無私,這不是像很有德行嗎?所到之處萬物生長,這不是像很有 仁愛嗎?流向總是循着一定的道理,這不是像很有正義嗎?淺處 流淌,深處莫測高深,這不是像很有智慧嗎?奔赴深淵大谷而毫 無疑懼,這不是像很有勇氣嗎?任何細微之處也不放過,這不是 像很明察嗎?遇到險惡地勢也不避讓,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嗎?臟 東西進去,乾乾淨淨出來,這不是像很善於化育嗎?水面永遠是 平的,這不是像很公正嗎?不求一概滿盈,這不是像很有節度嗎? 無論經過多少曲折,始終向東流,這不是像意志很堅毅嗎?正因 為水有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見大水就一定要觀察。」
這簡直就是一首水的讚美詩啊!生動而深刻。既然如此,我 們何不觀水去呢?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註釋】
①幾希:少,一點點。
【譯文】  
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 子卻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瞭解人類的常情,於是從 仁義之路而行,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讀解】
人與動物的差別何在?


  
在今天,這已是一個人類學的命題了。可孟子卻早在兩千多 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孟子說,人與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至于那一點兒到底 在什麼,他在這裡沒有說。不過,我們在《滕文公上》)裡曾聽他 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 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可見,在孟子看來,人和禽獸的差別 就在於有沒有教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沒有精神方面 的東西。這和我們現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動物 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屬性是動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 即其社會屬性是非動物性的,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後一 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當然就應該發展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 方面。所以,孟子說:「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視這一點,只有品質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發展這一點。比如 說有的人認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標榜「飽食、暖衣、 逸居而無教」,自然是「近於禽獸」了。當然,孟子也並不是要完 全否定「飽食、暖衣、逸居」,要求人們不食人間煙火,苦行禁慾。  而是認為應該像舜帝那樣,「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從 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類的常情出發行仁義之道,而不是為行仁義 而行仁義,不顧人之常情。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孟子的主張,應該是「飽食、暖衣、逸 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物質生存 與精神追求都不可廢棄。這一點,當然也是符合我們今天的基本觀點的。
兩可之間,最是為難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 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譯文】  
孟子說:「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損廉潔;可 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給予了有損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 死的,死了有損勇敢。」
【讀解】
與著名的「魚與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選擇不同,孟子在這裡 擺給我們的,是一種兩可之間的選擇,而且要為難得多。   比如說,殺人越貨還是遵紀守法?這對絶大多數人來說不是 難題,可是,吃回扣還是不吃?收紅包還是不收?這對很多人來 說,卻是相當考人的難題了。
就孟子所舉的情況來看,「取傷廉」是比較好理解的,可「與 傷惠」和「死傷勇」卻有些令人費解。揣摩起來,所謂「與傷 惠」大概是說,在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情況下,還是不給 與的好。因為,「濟人須濟急時無」,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周 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話,給予了反而有 濫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損傷。這就是「與傷 惠」。至于說「死傷勇」,則是指我們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有 時候活下來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氣和更強的戰勝困難和恥辱的 毅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了死,很可能給人以輕生的感覺, 當然就是于勇氣有所損傷的了。這就是「死傷勇」。
有人認為,孟子之所以舉出「與偉惠」和「死傷勇」,是因為 戰國時代豪俠風氣盛行,四豪濫施恩惠,荊(軻)聶(政)刺客 輕生,所以孟子針砭時弊,引以為戒。(毛奇齡《聖門釋非錄》引 全履祥語)
如此說來,倒是一個時代性的話題了。那麼,對我們來說,仍 然具有時代意義的是什麼呢?
恐怕就是「取傷廉」了吧!
逢蒙殺羿,羿也有過
【原文】
逢蒙①學射于羿,盡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異。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