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代散文    P 129


作者:歸有光等
頁數:129 / 257
類別:古典散文

 

明代散文

作者:歸有光等
第129,共257。
[11]司枋bìng者:掌握權柄的人。枋,通「柄」,權柄。[12]名:名稱。[13]憲老:師法老人。
乞言:求說好話。[14]強束:健壯結實。[15]課:考核。[16]猥局冗司:雜濫多餘的司局。
末:指地位低微者。[17]胾:大塊的肉。[18]輔羸:輔助羸弱。攝痾ē:輔佐病體。
[19]斂:集。[20]放飯決肉:放開飯量果斷吃肉。[21]矍鑠jué shuò:年老而精神壯健的樣子。


  
本文選自《遵岩集》卷十。泉州儒學教授即郡博,博是國子監博士的簡稱程龍峰被上司藉口他有病,讓他「致仕」了,作者就寫了這篇別開生面的贈序來送別。在文中,作者深為程龍峰的被強迫仕鳴不平,因為程耳聰目明,意氣未衰,整天忙於工作,不是一個病人。作者進一步指出,黜陟之典的標準應是賢或不肖,主要不是身體狀況,更何況把一個身體健康而又忠於職守的人當作病人來黜退,其間包含着什麼意思呢?文中對封建社會的這種黜陟弊端作了尖鋭的指摘。
文章以事實為依據,說理透徹。並用流暢的文筆,雜以詼諧的筆調,使文字更為生動。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1],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2]。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4],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5],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6]。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8],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9],燁然若神人[10];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11],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12]。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13],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14],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15],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餘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16],縣官日有廩稍之供[17],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18],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19]。余朝京師[20],生以鄉人子謁余,譔長書以為贄[21],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22]。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23],豈知餘者哉!
——選自《四部備要》本《宋文憲公全集》
註釋:
[1]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這裡即指二十歲。[2]先達:有名望的前輩。[3]辭色:言辭和臉色。
[4]援疑:提出疑難問題。質理:質詢道理。[5]負篋qiè曳屣:背着書箱,趿拉著鞋子。[6]皸jūn裂:皮膚受凍開裂。
[7]媵yìng人:這裡指女仆。湯:熱水。沃灌:即盥洗。[8]逆旅:客舍。
[9]容臭:指香囊。[10]燁然:光彩閃耀的樣子。[11]縕yùn袍:以亂麻、舊絮襯于其中的袍子。[12]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13]耄mào老:指年老,古人謂七十曰耄,或謂八十、九十曰耄,時宋濂六十九歲。[14]君子:這裡指有官位的人。[15]綴:連綴。這裡是跟隨的意思。
[16]太學:古代中央的最高學府,明代稱國子監。這裡沿用舊稱。[17]縣官:這裡指朝廷。廩稍:廩食,即伙食費用。
[18]司業、博士:指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19]流輩:同輩。[20]余朝京師:宋濂于洪武十年致仕,次年又到南京朝見皇帝。[21]譔:同「撰」。
長書:長信。贄:見面禮物。[22]夷:平。[23]際遇之盛:謂好的遭遇。
這裡指官位之盛。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