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273


作者:中科院
頁數:273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作者:中科院
第273,共298。
凌晨四點,廣場上的燈光突然熄滅,高音喇叭再一次勒令剩下的示威者離開。隨後四名絶食的示威者,其中有台灣流行歌手侯德健,從幾位部隊軍官那裡獲得了讓剩下的學生安全通過的保證,但在學生尚未得到通知以前,士兵們便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發動了攻擊。四點四十分,一排紅色訊號燈划過頭頂,示意發動再一次的攻擊。士兵和武裝警察從人民大會堂衝了出來,手中的自動步槍發出噠噠聲響的子彈,使用了電棒、橡皮警棍和其它各種特製武器,而坦克和裝甲車則在嚇獃了的示威者人群間穿插橫行。
十一名學生
兩個來自北大,九個來自清華
手輓着手做出保護民主女神像的象徵性姿態,他們與塑像一起被推倒了。到清晨六點,能夠逃走的人逃離了,而一些死者和重傷者則零落地散佈在這片淌滿鮮血的殺人場各處。士兵們趕忙用推土機將屍體推成數堆就地焚燒,或是把它們裝進塑料袋送往郊外八寶山火化,那裡不准泄漏任何登記的情況。屠殺在七個小時內完成了。


  
14 精確地統計傷亡人數是不可能的。西方資料估計有三千人死亡,一萬或更多的人受傷,但《紐約時報》後來改正稱死亡人數在四百到八百人之間。15616日,中國政府發言人袁木告訴NBC新聞播音員布羅考(Tom Brokaw):「在整個清場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傷亡(原文如此)。沒有人被打死或被裝甲車的車輪碾死。
國外稱血流成河和許多人被壓死的報道是不正確的。」但是,政府承認,有二十三名學生在廣場外面被意外打死,同時有五千名戰士受傷,其中一百五十人死亡。16 沒有人能質疑政府保衛自己的權利,也沒有人期望政府在受到垮台威脅時交出政權。然而,這裡的問題並不是生存或者滅亡,而是與學生領袖見面,討論反腐敗措施和政治自由化。
根本的問題是,政府有沒有正確、誠懇地判斷挑戰,並設計適當的應對措施。回答是「沒有」。在大多數文明國家,對大規模公眾示威進行控制的手段,都是採用非致命器械
水龍頭、催淚彈,雖然防暴警察也裝備警棍和盾牌,但絶沒有坦克和槍炮。歸根結底,19895-6月間對中國領導人的威脅,很大程度上是捏造出來的,但最終卻給政府一個藉口,將和平的示威者當作「反黨反革命分子」殺害。


  
如果那些八十幾歲的老人再多一點耐心,不那麼衝動的話,示威將在兩三個星期裡自己消逝,因為學生已經宣佈將在620日撤離。一切的流血就可以輕易地避免。 許多評論家都有一種傾向,把1989年的動亂事件與文革作比較,但這兩者之間存在根本的差別。最重要的是,文革是由毛澤東從上而下直接指揮的,利用紅衛兵學生來打垮他的政敵。
這些政敵像毛澤東一樣,也都是久經考驗的革命家,完全認同黨內鬥爭的規則和危險性,可說是一場強硬派之間的鬥爭。相反,1989年的示威是由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學生自下而上發起的一場自發的愛國運動。政府用坦克和槍炮摧毀了和平的抗議者。這次較量
如果你可以把它稱作為較量的話
是一場殘酷的、完全不對等的較量。
5.重寫歷史
研究專制制度的學者都明白,在權力鬥爭及清洗政敵時,謊言是司空見慣的。暴行越大,就越需要歪曲真相來改寫歷史。史達林清洗他的布爾什維克同夥的藉口,是他們與托洛斯基勾結,陰謀把他趕下台。希特拉的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是「大謊言」理論的發明者,他宣稱,謊言越大,人們相信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前不久的中國,當江青做毛澤東接班人的圖謀未能得逞時,她被中共指控為犯有各種罪行,包括充當國民黨的秘密特務!
像天安門大屠殺這樣醜惡的災難,需要最大膽、最不可思議的謊言來掩蓋。在鎮壓發生後不久,鄧小平對一幫軍方領導人說,必須「大造輿論,讓人民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17黨的宣傳機器隨後開始編出故事,聲稱從未發生大屠殺,外國記者的報道都是基于錯誤的資訊和對中國實際情況的誤解。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鎮壓的不是學生示威,而是由一小撮暴徒、地痞、惡棍和一些「善良而天真的」學生煽動的「反革命暴亂」,這些煽動者得到了美國、英國、香港和台灣反動勢力的金錢支持。
18一些誤入歧途的黨內領導人19暗中向他們提供支持和鼓勵,企圖利用他們來發動一場顛覆政府的政變。這些階級敵人的陰謀完全應該被粉碎,即使他們逃脫了最初的鎮壓,他們也必須在隨後的清查中像「過街老鼠」一樣被緝拿歸案。他們中的任何人都必須繩之以法,決不姑息;只有徹底地追捕逃犯才能防止抗議再起。
大逮捕几乎在血腥鎮壓之後立即就開始了。中央發佈了一份追捕二十一名學生領袖的通緝令,鼓勵群眾檢舉他們。到717日,已逮捕了大約4,600人,囚犯中有29個人經簡單審訊便被處決。這種景象使人想起了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之後及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76年)出現的「白色恐怖」。
19896月的中國,簡直就像奧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的故事一樣,(* 譯者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50g),英國作家。著有《一九八四年》等諷刺小說。)到處是「老大哥」(Big Brother)。母親檢舉兒子或姐姐檢舉哥哥的事例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