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春秋列國志傳    P 42


作者:余邵魚
頁數:42 / 190
類別:古典小說

 

春秋列國志傳

作者:余邵魚
第42,共190。
楚王既歸,不行伐息之賞罰,終日與息媯宴樂而已。息媯雖侍楚王之宴,然終日流淚,不開一言。過了歲余,乃生一子,名熊喜。一日,楚王謂息媯曰:「汝今事吾,子亦生下一胎,何為對我終日不開一言而鎮日落淚?以吾荊襄大鎮,威鎮華夏,有何不足?」息她曰:「妾乃一婦人而事二夫,有何面目對人言笑?」說罷,雙淚交流,不勝悲悼。

潛淵居士讀史詩云:



  
息媯肯事楚王前,百媚千嬌只不言。

既適二夫非烈女,何如早死後花園。

楚王見息媯如此悲愴,正撫慰間,內臣奏:「大夫鬥伯比、莫敖、屈重等有表諫王戀息媯之色,罷伐鄧之兵,不理國政,荒怠伯業四事。」楚王大怒,下令再有諫者斬首示眾!群臣俱在朝門以外商議,無有敢再諫者。

忽見人叢中閃出一人,身長一丈,鑿齒環眼,大聲謂同僚曰:「君有過,為人臣者不以死諫,非忠臣也!公等請退,某願人見楚王。」眾人視之,乃偏將軍姓鬻名拳字公勇,丹陽人也。眾皆曰:「公勇能盡忠入諫,實社稷生民之福也!」拳拔佩劍斬左右五趾,鮮血流地,命本部兵鳴金于闕下,曰:「王如若沉酒色,不理朝政,則臣率本部精兵,坐變于外矣!」楚子聞金鼓之聲,問于群臣,內臣以拳之事奏知,楚王嘆曰:「鬻拳以兵挾諫,實寡人之過,非拳之罪也!」遂出朝治政。後人有詩贊云:

剛勇鬻拳子,以兵諫楚王。

拔刀先刖趾,鳴鼓再封章。


  

雖夫人臣禮,能張國紀綱。

春秋百世下,尚播姓名香。

楚王既出而臨朝,群臣鼓舞,稱賀已畢。王曰:「鬻拳刖趾諫寡人,有國土之風,雖以兵挾,亦是忠憤所激,欲令復其原職,又刖趾不能使事,使為守門大閽之官,子孫世守其職,以表朕意。」拳拜謝受職,王遂以鬥祈、鬥舟為前部,自率大軍二十萬,殺奔鄧國來,至刃河下寨。王問伯比:「何計進兵?」伯比曰:「不可震驚鄧國,但假道伐申,申破則鄧不足恃!」王喜,遣使告鄧假道,鄧祈侯喜曰:「吾甥有志征伐,合當出城勞軍。」忽階下有三人進諫。不知三人為誰,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鬥伯比假道滅鄧 齊桓公北杏定伯

鄧祈侯視之,乃騅甥、冉甥、眷甥三人,系鄧侯之外甥,又為鄧之大夫。諫曰:「臣等觀楚子,形如猛虎,必有吞鄧之意,不如乘此機會,伏兵城下,一鼓而擒之,方免後患。”鄧侯笑曰:「三甥差矣!楚子乃吾之甥,汝之姨弟也,焉有此意?」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噬臍無及,若還除之,必在此時也!」鄧侯叱之曰:「人將不食吾余,焉可害甥而取人之輕賤哉?」三甥退而嘆曰:“舅氏不聽我等之諫,社稷尚且難保,焉有其餘而食也?」

鄧侯次日,親自出城,延文王而宴之。宴罷,三軍望申而進。哨馬報于申侯,申侯問于群下。大夫孫晉曰:「申與鄧禍福相同,患難相救。

今楚子逞大國甲兵,征隨伐絞,假道伐申,鄧既許過,申小何敢與拒,莫若出城納降,可存社稷。」申侯然之。次日率群臣出城納降,文王將受其表。伯比出班奏曰:「大軍阻山涉水,假道方得至申,若不擄申侯而受其空表,則下歲申又不服,王請察之!」王令斬申侯,大軍遂殺入申城,掠其金寶,留五千甲兵以戍其地。

班師至鄧,伯比又曰:「今兵得勝而歸,鄧侯必又出城輓王駕,王念申氏,不忍加兵,令前部乘勢殺入,斬鄧侯,滅其國而歸可也!」王遂傳旨,令前部鬥祈、鬥舟依計而行。二將得旨,令三軍偃旗息鼓而過鄧城,鄧侯聞楚王兵至,果然出城迎接。三甥自嘆曰:「鄧亡其在此乎!」遂逃歸於山。

鬥舟遙謂鄧侯曰:「楚王車駕尚後五十餘裡,明公不勞伺侯。」鄧侯乃出郭外,楚兵大喊一聲,殺入鄧城。鄧侯見楚有變,拍馬回救城門,已被楚兵所據,不能入城。在馬上長嘆曰:「吾早不納三甥之計,故致今日噬臍難及。」乃觸城而死。

文王大軍掩至,遂入城收鄧侯之屍首,葬于城南,蓋欲掩其本意也。留楚兵五千,以戍其城,盡收其降卒而歸。是日天昏日暗,風色慘淡。文王駕出城南,見鄧侯之家,心下惕然。

滅卻鄧氏,自覺後悔,遂沾寒疾而歸。王問伯比曰:「東方已定,吾將欲北戰中原,寡人又有心疾,此事奈何?」伯比曰:「北伐非小事,王善保龍體,姑緩數日可也!」是月五日,駕遂崩。群臣奉息媯之長於熊嘉即位。

周僖王元年春正月,齊桓公設朝,文武兩班朝賀巳畢,桓公問管仲曰:「寡人承仲父之教,今國中兵用雄多,糧草充盈,百姓皆知禮義,意欲立盟定伯,此道何如?”管仲奏曰:“當今諸侯強於齊者甚眾,然皆自逞威雄,不知尊周為義,所以不能成其大事。周雖衰弱,亦是平王東遷以來,諸侯不朝,方物不貢,故鄭莊公力抗王師,以致君臣亂序,遂令列國臣子弒君父者不絶,諸侯相冒莫能征討。今莊王初崩,僖王新立,目下宋臣南宮長萬弒閔公,亂宋國,長萬雖亡,宋公未定,明公可遣使朝周,會天子之旨,大會諸侯,定立宋君。宋亂一定,奉天子之命,內尊王室,外攘夷狄,列國中有崛強者制之,衰弱者扶之,有不奉令者率諸侯討之,海內皆知吾不為己,則相率而朝于齊,於是堂堂之師,名正言順,則不動兵車,而伯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