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92


作者:章學誠
頁數:92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92,共112。
杜佑撰《通典》,於累朝制度之外,別為禮議二十餘卷,不必其言之見用與否,而談言有中,存其名理。此則著書之獨斷,編次之通裁,其旨可以意會,而其說不可得而跡泥者也。然而專門之書,自為裁製,或刪或節,固無不可。史志之體,各有識職,徵文以補書志之闕,則錄而不敘,自由舊章。今采得奏議四篇,咨詳稟帖三篇,亦附錄之,為其官府文書,近於奏議,故類入焉。其先後一以年月為次,所以備事之本末云爾。

徵實敘錄



  
徵實之文,史部傳記支流。古者史法謹嚴,記述之體,各有專家。是以魏晉以還,文人率有別集。然而諸史列傳,載其生平著述,止雲詩賦箴銘頌誄之屬,共若干篇而已。未聞載其記若干首,傳若干章,志若干條,述若干種者也。由是觀之,則記傳志述之體,古人各為專門之書,初無散著文集之內,概可知矣。唐宋以還,文集之風日熾,而專門之學杳然。於是一集之中,詩賦與經解並存,論說與記述同載,而裒然成集之書,始難定其家學之所在矣。若夫選輯之書,則蕭統《文選》不載傳記,《文苑》、《文鑒》始漸加詳,蓋其時勢然也。文人之集,可徵史裁,由於學不專家,事多旁出,豈不洵歟?

徵實之體,自記事而外,又有數典之文,考據之家,所以別於敘述之文也。以史法例之,記事乃紀傳之餘,數典為書志之裔,所謂同源而異流者也。記事之源,出於《春秋》,而數典之源,本乎官《禮》,其大端矣。數典之文,古來亦具專家,《戴記》而後,若班氏《白虎通議》,應氏《風俗通議》,蔡氏《獨斷》之類,不可勝數。而文人入集,則自隋唐以前,此體尤所未見者也。至於專門學衰,而文士偶據所得,筆為考辨,著為述議,成書則不足,削棄又可惜,於是無可如何,編入文集之中,與詩賦書表之屬,分占一體,此後世選文之不得不收者也。

徵實之文,與本書紀事,尤相表裡,故採錄校別體為多。其傳狀之文,有與本志列傳相彷彿者,正以詳略互存,且以見列傳採摭之所自,而筆削之善否工拙,可以聽後人之別擇審定焉,不敢自據為私也。碑刻之文,有時不入金石者,錄其全文,其重在徵事得實也。仍於篇後著石刻之款識,所以與金石相互見也。



  
論說敘錄

論說之文,其原出於《論語》。鄭氏《易》云:「雲電屯,君子以經綸。言論撰書禮,樂施政事。」蓋當其用,則為典謨訓誥;當其未用,則為論撰說議,聖人製作,其用雖異,而其本出於一也。周秦諸子,各守專家,雖其學有醇駁,語有平陂;然推其本意,則皆取其所欲行而不得行者,筆之於書,而非有意為文章華美之觀;是論說之本體也。自學不專門,而文求綺麗,於是文人撰集,說議繁多。其中一得之見,與夫偶合之言,往往亦有合於古人;而根本不深,旨趣未卓,或諸體雜出,自致參差;或先後匯觀,竟成復沓;此文集中之論說,所以異於諸子一家之言也。唐馬總撰《意林》,裁節諸子,標其名雋,此亦棄短取長之意也。今茲選文,存其論之合者,亦撰述之通義也。

《文選》諸論,若《過秦》、《辨亡》諸篇,義取抑揚詠歎,旨非抉摘發揮;是乃史家論贊之屬,其源略近詩人比興一流,與唐宋諸論,名同實異。然《養生》、《博弈》諸篇,則已自有命意;斯固文集盛行,諸子風衰之會也。蕭氏不察,同編一類,非其質矣。

諸子一變而為文集之論議,再變而為說部之劄記,則宋人有志於學,而為返樸還淳之會也。然嗜好多端,既不能屏除文士習氣,而為之太易,又不能得其深造逢源。遍閲作者,求其始末,大抵是收拾文集之餘,取其偶然所得,一時未能結撰者,劄而記之,積少致多,裒成其帙耳。故義理率多可觀,而宗旨終難究索也。

永清文獻荒蕪,論說之文,無可採擇,約存一首,聊以備體,非敢謂有合於古人也。

詩賦敘錄

詩賦者,六籍之鼓吹,文章之宣節也。古者聲詩立教,鏗鏘肄於司樂,篇什敘於太史;事領專官,業傳學者;欲通聲音之道,或求風教所施,詢諸掌故,本末犁然,其具存矣。自詩樂分源,俗工惟習工尺,文士僅攻月露;於是聲詩之道,不與政事相通;而業之守在專官,存諸掌故者,蓋茫然而不可復追矣。然漢魏而還,歌行樂府,指事類情;就其至者,亦可考其文辭,證其時事。唐宋以後,雖雲文士所業,而作者繼起,發揮微隱,敷陳政教;采其尤者,亦可不愧古人。故選文至於詩賦,能不墜於文人綺語之習,斯庶幾矣。

劉氏《七略》,以封禪儀記入《禮經》,秦官奏議、《太史公書》入《春秋》,而《詩賦》自為一略,不隷《詩經》;則以部帙繁多,不能不別為部次也。惜其敘例,不能申明原委,致開後世詩賦文集混一而不能犁晰之端耳。至於賦乃六義之一,其體誦而不歌。而劉《略》所收,篇第倍蓰於詩,於是以賦冠前,而詩歌雜體,反附於後,以致蕭《選》以下,奉為一定章程,可謂失所輕重者矣。又其詩賦區為五種,若雜賦一門,皆無專主名氏,體如後世總集之異於別集。詩歌一門,自為一類,雖無敘例,觀者猶可以意辨之,知所類別。至屈原以下二十家,陸賈以下二十一家,孫卿以下二十五家,門類既分為三,當日必有其說;而敘例闕如,(如諸子之目後敘明某家者流,其原出於古者某官云云是也。)不與諸子之書,同申原委;此詩賦一略,後人所為欲究遺文,而莫知宗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