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134


作者:顧炎武
頁數:134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134,共271。
景泰四年四月己酉,右少監武艮、禮部右侍郎兼左春坊左庶子鄒斡等奏:「臨清縣學生員伍銘等,願納米八百石,乞入監讀書。今山東等處正缺糧儲,宜允其請。」從之。並詔各布政司及直隷府州縣學,生員能出米八百石于臨清、東昌、徐州三處賑濟,願入監讀書者聽。此一時之秕政,遵循之二百年。

五月庚申,令生員納米入監者,比前例減三百石。



  
河南開封府儒學教授黃鑾奏:「納粟拜官,皆衰世之政乃有之,未聞以納粟為貢士者,臣恐書之史冊,將取後世作湧之譏。」部議倉廩稍實,即力停罷。八月癸已,禮部奏:「邇因濟寧、徐州饑,權宜拯濟,令生員輸米五百石,入監讀書。雖雲權宜,實壞士習,請弛其令,庶生徒以學行相勵。」從之。正統以後,京官多為其子陳情乞恩送監讀書者,此大學之始壞。



  
天順五年十月,令生員納馬廿匹,補監生。

《唐書》載:尚書左丞賈至議曰:「夫先王之道消,則小人之道長,小人之道長,則亂臣賊子生焉。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漸者何?謂忠信之陵頽,恥尚之失所,未學之馳騁,儒道之不舉,四者皆取士之失也。近代趨仕,靡然向風。致使祿山一呼,而四海震盪;思明再亂,而十年不復。向使禮讓之教弘,仁義之道著,則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節不得而萌,人心不得而搖矣。觀三代之選士任賢,皆考實行,故能風化淳一,運祚長遠。秦坑儒士,二代而亡。漢興,雜三代之政,弘四科之舉,西京始振經術之學,東都終持名節之行。至有近戚竊位,強臣擅權,弱主外立,母後專政,而社稷不隕,終彼四百,豈非興學行道,扇化于鄉裡哉。厥後文章道弊,尚于浮侈,取士異術,苟濟一時。自魏至隋四百餘載,三光分景,九州阻域,竊號僭位,德義不修,是以子孫速顛,享國咸促。國家革魏、晉、梁、隋之弊,承夏、殷、周、漢之業,四喚既宅,九州攸同,覆燾亭育,合德天地。安有舍皇王舉士之道,縱亂代取人之術,此公卿大夫之辱也。」是則科舉之弊必至于躁競,而躁競之歸馴至于亂賊。自唐迄今,同斯一轍。有天下者,誠思風俗為人才之本,而以教化為先,庶乎德行修而賢才出矣。

明初,有以儒士而入科場者,謂之儒士科舉。景泰間,陳循奏:「臣原籍吉安府,自生員之外,儒士報科舉者往往一縣至有二三百人。」

先生《生負論》略曰:國家之所以設生員者何哉?蓋以收天下之才俊子弟,養之於庫序之中,使之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世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分獻共治者也,必選夫《五經》兼通者而役充之,又課之以《二十一史》與當世之務而後升之。仍分為秀才、明經二科。而養之於學者,不得過二十人之數,無則闕之,為之師者,州縣以禮聘焉,勿令部選。如此而國有實用之人,邑有通經之士,其人材必盛于今日也。又曰:國家之所以取生員,而考之以經義、論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經》之旨,通當世之務也。今以書坊所刻之義謂之時文。舍聖人之經典、先儒之註疏與前代之吏不讀,而讀其所謂時文。時文之出,每科一變,五尺童子能誦數十篇,而小變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鈍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歲月,銷磨于場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視天下國家之事,以為人生之所以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敗壞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夫然役寇賤奸宄得而乘之,敵國外侮得而勝之。苟以時文之功,用之於經史及當世之務,則必有聰明俊傑通達治體之士起於其間矣。故曰:廢天下之生凡而用世之材出也。問曰:廢天下之生員則何以取士?曰:吾所謂廢生員者,非廢生員也,廢今日之生負也。請用闢舉之法,而並存生負之制,天下之人無問其生員與否,皆得舉而薦之於朝廷,則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廩之學者為之限額,略防唐人郡縣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縣三人,等而上之,大縣二十人而上,約其戶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闕則補,而罷歲貢舉人之二法。其為諸生者,選其通雋,皆得就試子禮部。而成進士者,不過授以簿尉親民之職,而無使之驟進,以平其貪躁之情。其設之教官,必聘其鄉之賢者以為師,而無隷于仕籍。罷提學之官而領其事于郡守。此諸生中,有薦舉而入仕者,有考試而成進士者,亦或有不率而至于斥退者,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業願給衣中以老者,闕至二三人,然後合其屬之童生,取其通經能文者以樸之。然則天下之生員少矣,少則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為之師者,不煩于教。而向所謂聚徒合黨以橫行于國中者,將不禁而自止。若夫溫故知新,中年考校,以蘄王于成村,則當參酌乎古今之法,而茲不具論也。或曰:天下之才日生而無窮也,使之皆壅于童生,則奈何?吾固曰:天下之人,無問其生負與否,皆得舉而薦之於朝廷,則取士之方不特諸生一途而已,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國家,而僅出於一塗,未有不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