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88


作者:黃宗羲
頁數:388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388,共462。
諸賢都問:「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中間實指何物?」某亦未嘗分註,子貢有言:「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既有好古敏求四字,豈患空岐?錯下心目。

問:「孔、顏得力,發憤忘食,是何事?欲罷不能,又是何事?不過此一點知光包天括地,自家本性與萬物相蕩,併力趕上,教休不休,工夫淨時,覺日朗天空,任飛任躍,無論敏求博約,俱着不得,自有一段活潑的地。孟子說『萬物皆備,反身而誠』,正是知至的光景。今人不識致知入門,空把孔、顏樂處,虛貼商量,無論拾級循途不得,即兀坐靜參亦不得也。”某云:“如賢說都不須疑難。



  
昔湖州問程叔子『直以誠正』立論,於此知字,尚隔一層。伯子見濂溪,重證所學,亦未嘗一口道破。今日說是性光無量,與萬物相映,從此更尋實義,不落慧空,始信曲肱疏食,不是黃薤數根,弄月吟風,亦不在頭巾話下也。」

天命兩字,如何是命之於天?率性兩字,如何是率之於人?天人中間,承接一路,有覺有知,果是何物?從此推求,覺造化之跡,二氣良能,皆是誤認了。

問:「齊明盛服,算得未發大本,抑看作已發達道耶?”某云:“此處喜怒哀樂,都無着處,直是捖摶天地,屈伸萬物,宇宙形聲,一出一歸,了無覓處,算作陰陽頭腦,極處藏身。」

上智下愚,俱是積習所成,積習既成,遷改不動,如他性初,何曾有上知下愚之別?

學問致知格物,物不曲不直,《易》稱「龍蛇之屈,精義入神」,《禮》稱「物曲本天殽地,鬼神體物,聖人曲成」,正在此勾萌處,實實致力。此處隱微,未顯未見,然到顯見,卻無復致力之處。正在獨知處,衷曲自語,事事見得自己不是,有一兩處鬱崒未達,儘力托出,便是誠明路頭。克治與存養,非有兩樣工夫。


  

此道初無繆巧,但就日用平實細心,今看夫子言終日,言造次顛沛,富貴貧賤,是何等平實,何等綿細,更要想他前頭,便是懸空理會也。

問:「陽明先生云:『致知各隨份量所及,如樹有些小萌芽,只把些水灌溉,不要浸壞了他。』論此良知,根芽與草木不同,落地光明,貫天徹地,聖愚之分,只有保喪而無減減,豈有隻此端倪,怕人浸灌的道理?”某云:“說則如此說,何嘗見有良知,落地光明,陀陀爍爍也?學者如提燈,燈亮時,自謂眼力甚明,燈滅時,雖一身手足,亦不能自信也。要須學得此光與日月同體,低頭內照,不失眉毛。」

賁者仁之色,素者仁之地也。有此素地,隨他繪出富貴、貧賤、患難、造次、顛沛,如一大幅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屈折動靜,姿態橫生,只見可樂,不見離異耳。學人無此素心,便每每出位。出位者,如借人倩盼,作我笑目,纔動此想,便是哇淫。

問:「性從心生,《中庸》言性不言心,此何以故?人身中靈覺便是天,又說知性了纔知天,此中豈有分別乎?”某云:“盡處則無分別,若不盡者,勺水海性,隙照天光,終難說得分明也。有意思人,再勿傍影起形,牽扯字義。」

問:「紫陽雲『知性即窮理之事,窮理便向外去,知性祇從中尋此理』。如何理會?”某云:“紫陽學問得力在此,自濂溪以來,都說性是虛空,人受以生耳。紫陽始於此處討出二五合撰,事事物物,皆從此出。如曉得事事物物,皆稟於天,自然盡得心量,盡得心量,自然性靈無遺。」

問:「天性在人,猶水性之在冰,此語如何?”某云:「橫渠不作此說。作此說者,猶程門氣質之論耳。橫渠云:『氣質之性,君子不謂性也。』又云:‘海結為冰,冰散為水,水泡聚散,而海不與焉。」此處說冰才水性,亦猶外道說石火電光,非實論才性也。”又問:「五行於陰陽各有偏屬,則稟受不同,自有善惡,何謂無耶?」某云:“此如五吏之才,何關帝天之命?」

問:「如文、箕之蒙難,孔、顏之阨窮,似皆理不勝數,不知兩者,孰為有權?抑豈並行不得軒輊與?”某云:“吉凶生大業,陰陽奇偶,窮達壽夭,總是德業必經之路,如使聖賢都要富貴,都要壽考,則爻象無陰,蓍筴無奇也。夷、齊、顏、冉、龍、比,由、賜,八人生死,天下窮奇,然無八人,盜跖、彭籛比屋而是也。吾門以數明理,以理明數,除卻理數,性地自明,不幹管、郭之事。」

約到不二,約到不遷,便把一生博文工夫,納於無文上去。吾輩過失不多,只在浩博一路,收拾不下。如實見不貳不遷,卓可藏神立命,雖百國寶書,九千絃誦,何能滓人見聞?

顏子屢空,又聞為邦,直要何物?夫子無端說出夏時四事,淫佞二端,直是何故?以此認聖賢,實有不空不竭所在,纔有學誨默識來往路頭。譬如虛寂不動,感而遂通,又有應問如向,疊疊變化,豈可說天生神物,亦有虛閒,不幹人事耶?《易》本虛寂,說出吉凶同患,孔、顏、禹、稷本是空洞,說出飢溺由己,此是空中所藏,竭復歸空。

某少時初讀《論語》,問先生云:「頭一葉書,孔子只教人讀書,有子如何教人孝弟?孔子只教人老實,曾子如何教人省事?」聞者大笑。某今老來所見,第一件猶是讀書,第二件猶是老實。凡人人自是聖賢,自有意思,只要致思。學者如鑿井,美泉難遇,見人讀書,長年啖土,若不致思,泉脈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