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400


作者:黃宗羲
頁數:400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400,共462。
恐亦不免各墮邊見矣。性體也,情用也,曰知曰能才也,體用之閒也。是故性無為而才有為,情有專屬而才無專屬。惟有為,則仁義禮智,一切憑其發揮,有似乎用,所以說者謂之用也。

惟無專屬,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一切歸其統率,有似乎體,所以說者謂之體也。陽明先生揭致知特點出一個良字,又曰『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其言殊有斟酌。」



  
性太極也,知曰良知,所謂乾元也;能曰良能,所謂坤元也;不慮言易也;不學言簡也。故天人一也,更不分別。自昔聖賢論性,曰「帝衷」,曰「民彞」,曰「物則」,曰「誠」,曰「中和」,總總只是一個善。告子卻曰「性無善無不善」。

便是要將這善字打破。自昔聖賢論學,有從本領上說者,總總是個求於心;有從作用上說者,總總是個求於氣。告子卻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便是要將這求字打破。

善字打破,本體只是一個空,求字打破,工夫也只是一個空,故曰告子禪宗也。

「許行何如?”曰:“其並耕也,所以齊天下之人,將高卑上下,一切掃去;其不二價也,所以齊天下之物,將精粗美惡,一切掃去。總總成就一個空,與告子一般意思。但告子深,許行淺。許行空卻外面的,告子空卻?面的。」

告子仁內義外之說,非謂人但當用力於仁,而不必求合於義,亦非因孟子之辨,而稍有變也。正發明杞柳桮棬之意耳。何也?「食色性也」,原未有所謂仁義,猶杞柳原未有所謂桮棬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各滯方所,物而不通,是故仁義成而性虧,猶桮棬成而杞柳虧也。

始終只是一說。

「食色性也」,當下即是,更有何事?若遇食而甘之,遇色而悅之,便未免落在情境一邊,謂之仁,不謂之性矣。若於食而辨其孰為可甘?於色而辨其孰為可悅?便未免落在理路一邊,謂之義,不謂之性矣。故曰動意則乖,擬心則差,告子之旨,蓋如此。


  

《訟卦》義,有君子之訟,有小人之訟。君子之訟,主於自訟,九五是也;小人之訟,主於訟人,余五爻是也。

勿謂今人不如古人,自立而已;勿謂人心不如我心,自盡而已。董仲舒曰:「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此意最見得好。三千、七十,其間品格之殊,至於倍蓰,只一段心事,個箇光明,提着權謀術數,便覺忸怩,自然不肯齒及他非,故擯而絶之也。

性太極也,諸子百家,非不各有所得,而皆陷於一偏,只緣認陰陽五行為家當。

丙戌余晤孟我疆,我疆問曰:「唐仁卿伯元何如人也?”余曰:「君子也。」我疆曰:「何以排王文成之甚?」余曰:「朱子以象山為告子,文成以朱子為楊、墨,皆甚辭也,何但仁卿?」已而過仁卿,述之。仁卿曰:「固也,足下不見世之談良知者乎?如鬼如蜮,還得為文成諱否?」余曰:「《大學》言致知,文成恐人認識為知,便走入支離去,故就中間點出一良字。孟子言良知,文成恐人將這個知作光景玩弄,便走入玄虛去,故就上面點出一致字。

其意最為精密。至於如鬼如蜮,正良知之賊也,奈何歸罪於良知?獨其揭無善無惡四字為性宗,愚不能釋然耳。」仁卿曰:“善。早聞足下之言,向者從祀一疏,尚合有商量也。」

無聲無臭,吾儒之所謂空也;無善無惡,二氏之所謂空也。名似而實遠矣。是故諱言空者,以似廢真,混言空者,以似亂真。

人須是一個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以不真之故,便有夾帶。是非太明,怕有通不去、合不來的時節,所以須要含糊。少間,又於是中求非,非中求是,久之且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無所不至矣。

異教好言父母未生前,又好言天地未生前,不如《中庸》只說個喜怒哀樂之未發,更為親切。於此體貼,未生前都在其中矣。

一日遊觀音寺,見男女載道,余謂季時曰:「即此可以辨儒佛已。凡諸所以為此者,一片禍福心耳。未見有為禍福而求諸吾聖人者也。佛氏何嘗邀之使來?吾聖人何嘗拒之使去?佛氏何嘗專言禍福?吾聖人何嘗諱言禍福?就中體勘,其間必有一段真精神,迥然不同處。”

季時曰:「此特愚夫愚婦之所為耳,有識者必不然。」曰:“感至於愚夫愚婦,而後其為感也真;應至於愚夫愚婦,而後其為應也真。真之為言也,純乎天而人不與焉者也。研究到此,一絲莫遁矣。」

知謂識其事之當然,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朱子生平極不喜人說個悟字,蓋有懲於禪門耳。到這?,又未嘗諱言悟也。

心活物也,而道心人心辨焉。道心有主,人心無主。有主而活,其活也天下之至神也;無主而活,其活也天下之至險也。

或問:「魯齋、草廬之出仕何如?”曰:「在魯齋則可,在草廬則不可。」曰:「得非以魯齋生於其地,而草廬故國人嘗舉進士歟?」曰:“固是。亦尚有說。考魯齋臨終謂其子曰:『我生平為虛名所累,不能辭官,死後慎勿請謚,但書許某之墓四字,令子孫識其處足矣。』

此分明表所仕之非得已,又分明認所仕為非,媿恨之意,溢於言表,絶不一毫文飾也。乃草廬居之不疑,以為固然矣。故魯齋所自以為不可者,乃吾之所謂可;而草廬所自以為可者,乃吾之所謂不可。自其心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