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巴菲特    P 103


作者:魯文斯坦
頁數:103 / 153
類別:商業人物

 

巴菲特

作者:魯文斯坦
第103,共153。
巴菲特這麼做是因為他認為賣出會使他空虛乏力(不管傻不傻),因此他對與默菲合作感到十分滿意。他對《商業周刊》說,賣掉熟悉的股票就像「對妻子喜新厭舊」。這話十分有力,他的妻子早已與他分居,但他對她仍然忠誠。他在一份報告中再次使用了這個比喻:賣掉好股票就像與錢結婚——這種錯誤時有發生,他認為這「對一個有錢人來說,真是瘋了」。

只買不賣在金融上是有道理的,但別人認為只是巴菲特的個人性格,是他「個人和經濟上的考慮」。他有保持的癖好——股票、合作夥伴和一切可以長期保持的東西。他只在有人「發瘋似地」出兩倍或三倍的價格時才賣。



  
其他投資者,如那位年青的評論家認為巴菲特是個瘋狂的傢伙。但他總是靠保持連續性來賺錢:同一個合作夥伴、同樣的股票和同一種事業。他的一生向來如此。

巴菲特還有個性格特點,就是儘量避免借債。1986年資產評級為AAA的愛克森公司的資產債務比為41,伯克希爾是251(一個可讓清教徒安心睡覺的比例)。當時過多的債務有時不能保證經營的連續性,這可能比「喜新厭舊」還要痛苦——他將不能控制伯克希爾。巴菲特在鳳凰城時說過,債務是金融界的狐狸精,是個致命弱點。

這可太悲慘了。如果某人的經營非常成功,但他有點小毛病,或者貪杯或者愛占小便宜,這就是他的弱點。金融市場的弱點常常是這種借來的錢。

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他一直對債務不屑一顧。因此他對LBO的推銷商也頗有微詞。他們在交易一開始時就計劃退出的辦法,並急着要把債務轉移給別人 (通常是公眾)。他說這是個「奇怪」的方法。

巴菲特對投資的定義是從企業的經營結果中收益,而不是賺差價。LBO的推銷人其實不能算真正的「投資者」,他們只是把資產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個口袋。他們不創造價值——為社會提供必需的和有用的產品和服務。他們的利潤常常只是靠把資產變成債務後能節省一筆巨大的稅收。

(而要付的利息是有數的。)



  
巴菲特對此表示異議。因為這種人不配獲得如此大的利潤,而社會會因

為少了稅收而變窮。他的觀點很傳統,在他的評論中他更欣賞B夫人的工作而不是在美林發生的那種活動——烤大餅比分大餅更有價值。他在大都會公司的另一座辦公樓裡說,LBO的人既不能「讓牛排更美味」,也不能「讓衣服更保暖更耐穿。」

你們別看伯姆。比根斯和吉米。戈德史密斯這些人一直說為股東創造價值,其實他們沒有。他們只是把社會的錢轉到股東手中。

這樣做是否合適姑且不論,它的確沒有創造價值;沒有像亨利。福特那樣發展汽車業,也沒有像裡克。格拉克那樣做出更美味的漢堡包來……就在過去的幾年裡……公司一個接一個地被熟悉這種遊戲的人換了招牌。這就意味着每個公民都要為政府提供的服務和財產多付一點錢。

在大都會公司的ABC,巴菲特試圖組織一群不會研究這種「退出戰略」

的人。ABC曾是個最動盪的電視網,在這次交易後它成了財政穩定、業務過硬的電視網。它白天播放肥皂劇,晚上放新聞,而且都是在黃金時間。與之相比,加拿大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則由於管理班子動盪和對主人拉里。

茨克和通用電氣公司的不信任而苦苦掙扎。伯克認為巴菲特的投資使他感到放心舒服,要沒他「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尤其是在那麼嚴重的衰退時期,公司可能被削權而不能正常運作。它本來很可能會遭到與《時代》雜誌同樣的命運。現在默菲和伯克不斷獲得巨額利潤,而且巴菲特對它的支持也使大都會公司的股價急劇反彈。

15公開與私下

當大都會公司的交易還在進行時,已有人紛紛效仿巴菲特。在奧馬哈就有50人因為巴菲特而成為百萬富翁,在全國則有好幾百。當他去哥倫比亞商學院講投資時,有200名熱心聽眾被拒之門外,房子裝不下了。《福布斯》稱他為「神話般的英雄」。

在堪薩斯城和紐約分別有人給愛犬取名為「沃倫」

和「巴菲」。畢業于斯坦福商學院的威廉。奧本德福在見過巴菲特後,辭過了麥金西公司的工作,毅然決定搞投資。錢商克里斯托福。

史塔文為兒子洗理取名為亞力山大。沃倫。奧馬哈的股票經紀人道格拉斯。史特裡久慕巴菲特之名而無緣相見,當他妻子馬莎即將分娩時,他拿了份 《財富之王》的複印件給妻子大聲念有關巴菲特的章節,好像要以此胎教提高未出世兒女的智商。

1986年,伯克希爾的股價已突破3000美元。在21年裡巴菲特已把一個小紡織廠的碎渣變成了黃金,股票翻了167倍,而同時期的道。瓊斯只翻了一倍。整條華爾街對他卻是又敬又怕。

當他告訴范妮梅的主席大衛。麥格斯韋說他對他的公司進行了投資時,麥格斯韋激動得想跑到窗前對外大喊:「沃倫。巴菲特買了我們的股票!」福布斯問:「他真高興成這樣麼?」頭條新聞的作者稱他為「邁達斯」,(希臘神,據說有點石成金術。)「巫師」,「奧馬哈來的智者」和「奧馬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