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巴菲特    P 118


作者:魯文斯坦
頁數:118 / 153
類別:商業人物

 

巴菲特

作者:魯文斯坦
第118,共153。
巴菲特發現其實學者們也在研究這些問題。但他們只是研究可度量的問題而不是有意義的問題。「我們一位朋友(查理。芒格)說過,拿着鎯頭的頭兒們看什麼都覺得像釘子。」

巴菲特好像特別討厭母校的觀點。他願意每一兩年來哥倫比亞大學講一次課,但不願捐錢。商學院院長約翰。C.巴頓說:「他很坦白地告訴我說他認為教育不是靠錢來提高的,再者就是商學院教的東西是他所反對的。



  
他很敵視有效市場理論的研究。」

巴頓——他也買了一些伯克希爾的股票——認為巴菲特的理由是合乎情理的,但無遠見得出奇。巴菲特經常個人借錢給格雷厄姆,但巴頓要求他給學校捐點錢來培養未來的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時,他總是拒絶。

哥倫比亞的教授不像多數大學那樣一邊倒。它常僱華爾街上的傑出人物來校講課,其中有些人講的就是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方法,但金融課程學的還是有效理論。到校書店的商業書欄看一圈就能發現,學生們無需知道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名字,對價值投資一竅不通的照樣可拿商業碩士學位。大學最後設立了一個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位置,奇怪的是卻把它交給了布魯斯。

格林瓦德;他學的是市場投資理論,與錢結婚的人。他在期貨上賺了一二百萬後又賠在石油上並與老婆離了婚。「在投資上我是個十足的白痴。」他很和藹地

補充說,他搞投資是出於投機。他請巴菲特來客串講課,同時又認為不可模仿他。「我對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觀點很同情,」他說,「但我不是他們一夥的。」

當時的華爾街充斥着這種理論。人們趨向于「精確」的股票分析。經紀人注重按組選股票而不是選具體的某種好股票。大約在1979年,傑克塞。

本曼的決策者有段著名的話,他說他不希望分析家像自主的企業家那樣獨立地分析股票,也就是不像巴菲特那樣。



  
80年代股票期貨的出現標志著這種理論時代的到來。學者們說過投資者是不可選股票的。現在他們不用試了,只要在整個市場中擲擲飛鏢就可以了。

1982年巴菲特敦請眾議院下的監督調查委員會主席約翰。丁格禁止發行這些期貨。「我們不需要讓更多的人用這種毫無意義的工具來賭股票市場的走向。」巴菲特寫道。

他預言並警告說,這些期貨將引起大量的投機行為,損害多數股東們的利益。

人們很容易把期貨和股票混為一談,它們不都是投資嗎?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期貨是對市場走向的無代價預計,它不是為企業積累資金,而吸收資金卻是股市的根本目的。期貨不在企業經營上下注,而是對未來下注。

80年代,資金大量湧向期貨業和一些模擬市場平均水平的「定向基金」,(方式是買各種股票或一定合理比例的股票。)經紀人放棄了投資;轉向整個市場——未來他們在市場中的作用是通過尋找便宜貨和賣出高價股票來實現價格合理化。到1986年,總計有1000多億美元就是這樣「被動」經營的,即根本不算經營。這必將導致股票的破產。

到了1986年夏天,人們終於大聲疾呼這種潮流已經走過頭了。當時道。瓊斯驚人地下滑了62點。也許有太多的人關心股票的死亡名單了吧!巴頓。

麥基亞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表示異議,如果市場是有效的,自動的投資只能引起慶功會:

……我很自豪,至少部分是因為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股市的有效性,並趨向於無為而治的股票管理。

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上針鋒相對地說,這種新時代的交易活動正在把「凱恩斯市場就是賭場」的悲觀預言變成現實。市場上到處都是投機行為,過分活躍的交易正在摧毀期貨交易本來應具有的發現商品價值的功能。這種新的神秘方法不能算投資;它對社會毫無好處;也不是按「看不見的手」辦事,而是按「絆社會的腳」來辦的。這次巴菲特的諷刺十分刻薄:

我總是在想,假使一條乘着25個經紀人的船出了事,他們掙扎着游到一個荒島上,沒有獲救的希望。為了儘量過得好點,他們開始發展經濟。我想,他們會不會分出20個人來生產食物、衣服、住房等,而另5人坐那兒永無止境地對那20人還沒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交易呢?

作為解決「賭場社會」的方法,巴菲特提出了一個喬納森。斯韋夫特會認為「溫和稅收」的方法:對持有時間少於一年的股票和期貨收100%的利潤稅。當然沒人會理睬這個主意,但對過分活躍的交易的擔心卻一直存在。

1987年的市場動盪不安,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會出現崩潰。麥基亞再次在《紐

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說,按電鈕的交易方法可以提高「流動」性。暗示市場時他說:「可是由於邊緣影響,市場好像稍稍易變了點。」話音未落,三周後市場崩潰了。布拉迪對黑色星期一的報告說明麥基亞漏掉了一個普通道理:當所有人都站在交易的一邊時,期貨的流動性只是一個幻想。

麥基亞曾稱讚職業投資者用期貨「來轉移和控制風險並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巴菲特認為真正的風險——比如說傢具和世界百科銷售量驟減的風險——是不可轉移的。這種風險是伯克希爾與生俱來的。市場變化也不需要什麼「反應」。

他把市場崩潰歸咎于受麥基亞稱讚的那些人:

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管理着幾十億美元的職業投資家們製造了這次風波。許多威望顯赫的錢老闆們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將來的業務發展上,而是放在希望別的錢老闆們會怎麼幹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