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夢溪筆談    P 60


作者:沈括
頁數:60 / 65
類別:古典散文

 

夢溪筆談

作者:沈括
第60,共65。
李方知為石君所傳,具以白潞公。而坐客牆進,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跡,而以李所收為摹本。李及嘆曰 :“彼眾我寡,豈復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章樞密子厚善書,嘗有語 :「書字極須用意,不用意而用意,皆不能佳。此有妙理,非得之於心者,不曉吾語也 。」嘗 自謂「墨禪」。



  
世上論書者,多自謂書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語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嬙,容貌雖不同,而皆為麗人;然手須是手,足須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雖形氣不同,掠須是掠,磔須是磔,千變萬化,此不可移也。

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縱其精神筋骨猶西施、毛嬙,而手足乖戾,終不為完人。楊朱、墨翟,賢辯過人,而卒不入聖域。盡得師法,律度備全,猶是奴書;然須自此入。過此一路,乃涉妙境,無跡可窺,然後入神。

今世俗謂之隷書者,只是古人之「八分書 」,謂初從篆文變隷,尚有二分篆法,故謂之八分書。後乃全變為隷書,即今之正書、章草、行書、草書皆是也。後之人乃誤謂古八分書為隷書,以今時書為正書,殊不知所謂正書者,隷書之正者耳。其餘行書、草書,皆隷書也 。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 》云: 「陳倉石鼓文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苦縣,《老子朱龜碑》也。《書評》云:「漢、魏牌榜碑文和《華山碑 》,皆今所謂隷書也。

杜甫詩亦只謂之八分 。」又《書評》云:「漢、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嘗用隷書 。」知漢、魏碑文皆八分,非隷書也。

江南府庫中 ,書畫至多 。其印記有「建業文房之印 ”、 「內合同印」。「集賢殿書院印」,以墨印之,謂之金圖書,言惟此印以黃金為之。諸書畫中,時有李後主題跋,然未嘗題書畫人姓名;唯鐘隱畫,皆後主親筆題「鐘隱筆」三字。

後主善畫,尤工翎毛。或雲 :“凡言『鐘隱筆』者,皆後主自畫。後主嘗自號鐘山隱士,故晦其名,謂之鐘隱。非姓鐘人也。

今世傳鐘畫,但無後主親題者,皆非也 。」

器用


  

熙寧八年,章子厚與余同領軍器監,被旨討論兵車制度。本監以《周禮·考工記》及《小戎》詩考定:車輪崇六尺,軹崇三尺三寸。轂末至地也。並軫為四尺。

牙圍一尺一寸,厚一尺三分寸之二。車罔也。轂長三尺十寸,徑一尺三分寸之二,輪之藪三寸九分寸之五,轂上劄輻鑿眼是也。大穿內徑四寸五分寸之二,記謂之「賢 」,轂之裡穿也。

小穿內徑三寸十五分寸之四。記謂之「軹 」,轂之外穿也。輻九寸半,輻外一尺九寸,並輻三寸半,共三尺二寸,乃轂之長。金厚一寸,大小穿,其金皆一寸。

輻廣三寸半。深亦如之。輿六尺六寸,車隊四尺四寸。隊音遂,謂車之深。

蓋深四尺四寸,廣六尺六寸也。式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七寸三分寸之一在軫內。崇三尺三寸,半輿之廣為之崇。較崇二尺二寸,通高五尺五寸。

較,兩輢上出式者,並車高五尺五寸。軫圍一尺一寸,車後橫木。式圍七寸三分寸之一,較圍四寸九分寸之八,軹圍三寸二十七分寸之七,此軹乃輢木之植者,衡者與轂末同名。轛圍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十四,此式之植者,衡者如較之植軹而名互異。

任正圍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此輿下三面材持車正者。輈深四尺七寸,此梁舡輈也。軹崇三尺三寸。此輈如橋樑,矯上四尺七寸。

並衡頸為八尺七寸;國馬高八尺,除衡頸則如馬之高。長一丈四尺四寸。軓前十尺,隊四尺四寸。軓前一丈。

策長五尺。衡圍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長六尺六寸;軸圍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兔圍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輈當伏兔者,與任正相應。頸圍九寸十五分寸之九;頸輈前持衡者。踵圍七寸七十五分寸之五十一。

踵,輈後承轅下。軌廣八尺,兩轍之間。陰如軌之長。側于軌前。

二,前著驂轡,後屬陰。在驂之外,所以止出。脅驅長一丈,皮為之,前系于衡,當驂馬內,脅所以止入。服馬頸當衡軛,兩服齊首。

驂馬齊衡,兩驂雁行,謂小卻也。轡六。服馬二轡,驂馬一轡。度皆以周尺。

一尺當今七寸三分少強。以法付作坊制車,兼習五禦法。是秋八月,大閲,上禦延和殿親按。藏於武庫,以備儀物而已。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體在上,則易熟而不偏爛。及升鼎,則濁滓皆歸足中。《鼎卦》初六:「鼎顛趾,利出否。」謂濁惡下,須先瀉而虛之;九二陽爻,方為鼎實。今京師大屠善熟彘者,鈎懸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遺意也。又古銅香壚,多鏤其底,先入火於壚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則難滅而持久。又護壚熱灼席,則為盤薦水,以漸其趾,且以承灰炮之墜者。

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畫,大概多同。蓋有所傳授,各守師法,後人莫敢輒改。今之眾學人人皆出已意,奇衺淺陋,棄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大夫七十而有閣。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閣者,板格,以庋膳者,正是今之立鐀。今吳人謂立鐀為廚者,原起於此。

以其貯食物也。故謂之廚。

補筆談卷三

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