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卡內基的經商之道    P 54


作者:卡內基
頁數:54 / 110
類別:企業管理

 

卡內基的經商之道

作者:卡內基
第54,共110。
1992年開始,農民企業家王雲友在北大、清華、科大、浙大、南開大學設立「東港助學獎學金」,資助320名化學、化工系博士生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費,此舉在社會上特別是在教育界和企業界引起強烈反響。

王雲友資助教育並沒有想得到「一本萬利」,他的眼光只是出於對博士生的同情和「為國分憂」的赤誠。但他沒想到,每年35萬元投下去,得到的卻是幾十倍的報償。受助的博士碩士們受東港「滴水之恩」,很快就開始「湧泉相報」。他們紛紛在寒暑假到椒江為東港公司解決技術難題,開發新產品。



  
中國科大博士生何偉東、劉勇在考察該公司下屬一個工廠時發現,該廠生產的對硝基苯乙酮成品顆粒大小不一,遂帶回學校作紅外光譜和核磁氫譜分析,利用差熱掃瞄量熱計測定熔點,提出瞭解決辦法。從而使產品收得率從27%提高到37%,僅此一項該公司一年就可增收400萬元。

「東港助學金」設立後,北大、清華等5所大學先後有56位教授、50位博士生來東港幫助工作。到目前為止,五校師生共為東港提供了80多種新產品和技術。這5所名牌大學已成為這個鄉辦企業的人才庫和智力源。東港這項被稱為「跨世紀感情投資」的工程近期已收到奇效,該公司1991年總產值2000萬元,次年春設立東港助學金後,當年產值翻番4000萬元,1993年可達15億元。

王去友認為,貧窮的學子是真正的富翁——他們腦子裡蘊藏着無窮無盡的財富,就看誰有本事去開掘。

贊助社會公益事業,是企業的義務,也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特別是美譽度的一個好辦法。

贊助要真誠,真心實意。要有「只奉愛心,不圖回報」的精神。贊助不是不可以宣揚產品之名,求企業經濟效益,但不能以此為主,只把贊助看作公關手腕、技巧。虛情對假意,真心換真心。王雲友只是出於對人才清苦生活的同情而行義舉,並未想「一本萬利」。但比起把大把大把的錢扔進歌舞場打水飄兒,顯得有頭腦、有眼光,也見其赤誠。而且他無意之中,暗合了社會價值基本規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所以才無意插柳柳成蔭。

日本有一家著名的衣料店叫「越後屋」。每逢下雨時許多沒有帶傘的顧客或路人,紛紛聚集在屋檐下或店堂裡避雨。此時,店員便拿出一把把雨傘「借」給他們使用。這些雨傘上都印有醒目的「越後屋」三個大字。顧客們打着傘走了。「越後屋」的名字隨之到了各處,即便有人「忘」了歸還也無妨,借傘的人,常懷有感激之情,一買衣料就免不了想到「越後屋」。

「越後屋」的名字隨着一把把傘傳到了各處,「越後屋」的情義和美譽也傳到了各處。

沒有直接推銷自己的衣料而「借」傘,這不能不說是「越後屋」公關技巧的新穎巧妙;但也的確可以看得出他們對遇雨滯留的顧客和路人需要與心境的體察。「越後屋」與公眾心靈相通,着力於長遠的、永久的情誼的建立,這對於組織及公關人員是一個寶貴的啟示。

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真誠,以心換心,也許你有所失,但終會有所得。

解放前,老北京城每年都要挖城溝。那時沒有路燈,晚上車和行人稍不注意,就會發生事故。北京城有家「同仁堂」藥店,老闆樂印川看到這種情況,大發善心,在四城開溝的地方懸掛燈籠,為行人照亮兒。每晚,當貼有「同仁堂」三個大字的燈籠高懸溝邊時,過往行人無不讚此善舉,而且很快就在老北京流傳開來。而「同仁堂」三字,又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其作用影響不亞於今天的電視廣告。

除此之外,「同仁堂」藥店還做過不少慈善事業,如為全國各地來京應試的舉子贈送藥品;冬設粥廠,夏送暑藥;賑濟窮人,捐助辦學等等。「同仁堂」的種種「義舉」使它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了良好形象,進而又推動了「同仁堂」的業務日益發達,迅速擴展到天津、上海、青島、漢口、長春、西安、長沙、福州和香港等地。

不圖利,只重義,服務于社會,多行善事;日積月累,點點滴滴,便能在公眾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而且分外穩固。

今天,已經是廣告的天下,企業經營者如能象「同仁堂」那樣巧妙地運用廣告,一定會給企業帶來燦爛的陽光。例如:「可口可樂」是目前全世界最為暢銷的飲料之一,日銷售量達23億瓶(罐),遍及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現代人不知道可口可樂的實屬鮮見。該公司的負責人毫不隱諱地說,他們成功的秘訣就是廣告。確實,可口可樂的廣告可謂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吧,中國大陸參加第25屆夏季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的6名代表,身上穿的就是可口可樂廣告衫。在世界上任何一場大型體育比賽的賽場,都少不了可口可樂的廣告牌。如此眾多的廣告,所需廣告費用一定不是個小數目。但是,帶來的利益則是巨額的。可口可樂公司絶對沒有花冤枉錢。

不僅大企業一擲萬金做廣告有巨額的利潤,小企業做廣告亦有豐厚的回報。例如,吉林省東風縣工具廠生產的鎖邊器,積壓了2萬多件,被廠方視為心病。原來採用花錢少的發函推銷方式,但收效甚微。後來,該廠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做了一則廣告,當天就收到4個省市發來訂貨電報6封,20天內收到全國29個省市訂貨函電近5000封,訂貨款達12萬,派員來廠採購的也有1000多人次。真可謂一則廣告救活了一個廠。這樣的廣告費花得還不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