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唐詩鑑賞下    P 134


作者:唐代詩人
頁數:134 / 171
類別:古典詩

 

唐詩鑑賞下

作者:唐代詩人
第134,共171。
二、敘述反詰,唱嘆有情。此詩採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覆之意而無重複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覆而不重複。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覆詠歎,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矜惜憐憫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嘆世人之勞心于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刺。兩種解會似相齟齠,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着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麼淺顯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義的苦辛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着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徵,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于後一種解會了。可見,「寓言」的寓意並非一成不變,古老的「寓言」也會與日俱新。



  
(周嘯天)

感弄猴人賜朱紱

感弄猴人賜朱紱

羅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緋。

「弄猴人」是馴養猴子的雜技藝人。據《幕府燕閒錄》載,黃巢起義爆發,唐昭宗逃難,隨駕的伎藝人只有一個耍猴的。這猴子馴養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隨朝站班。唐昭宗很高興,便賞賜耍猴的五品官職,身穿紅袍,就是「賜朱紱」,並給以稱號叫「孫供奉」。「孫」不是這個人的姓,而是「猢猻」的「猻」字諧音,意謂以馴猴供奉御用的官。羅隱這首詩,就是有感此事而作,故題曰《感弄猴人賜朱紱》。

昭宗賞賜孫供奉官職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無聊,說明這個大唐帝國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極,亡國之禍臨頭,不急於求人才,謀國事,仍在賞猴戲,圖享樂。對羅隱來說,這件事卻是一種辛辣的諷刺。他寒窗十年,讀書赴考,十試不中,依舊布衣。與孫供奉的寵遇相比,他不免刺痛於心,於是寫這首詩,用自己和孫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鮮明對比,以自我諷嘲的方式發感慨,泄憤懣,揭露抨擊皇帝的昏庸荒誕。

詩的前二句概括詩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經歷,嘲笑自己執迷不悟。他十多年來一直應進士舉,辛辛苦苦遠離家鄉,進京趕考,但一次也沒有考中,一個官職也沒有得到。「五湖煙月」是指詩人的家鄉風光,他是餘杭(今屬浙江)人,所以舉「五湖」概稱。「奈相違」是說為了趕考,只得離開美麗的家鄉。反過來說,倘使不趕考,他就可在家鄉過安逸日子。所以這裡有感慨、怨恨和悔悟。後二句便對唐昭宗賞賜孫供奉官位事發感慨,自嘲不如一個耍猴的,譏刺皇帝只要取樂的弄人,拋棄才人志士。「一笑君王便着緋」,既痛刺唐昭宗的癥結,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藥,國亡無可輓回,有許多憂憤在言外。



  
顯然,這是一首嘻笑怒罵的諷刺詩。詩人故意把辛酸當笑料,將荒誕作正經,以放肆嘻笑進行辛辣嘲罵。他雖然寫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義;雖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題思想是嚴肅的,詩人心情是鬱憤的。

(倪其心)

橡媼嘆

橡媼嘆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

傴僂黃髮媼,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臓。

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橡媼嘆》是皮日休的一篇代表作。詩人通過對「橡媼」這一老婦進行具體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唐末農民起義前夕的社會現實。詩人把他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加修飾、不事雕琢地流注筆端,使作品質樸無華,自然動人。

首先描寫老婦拾橡子為食的艱辛生活。一開始詩人就用四句詩勾勒出一幅老婦深山拾橡子的圖畫:深秋季節,正是橡子熟的時候,一個黃髮駝背的老婦人,爬上草木叢生的山岡,踏着晨霜,來拾橡子。「黃髮」,說明人已經很老了,再加上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彎腰曲背。深秋早晨,風冷霜寒,拾一點橡實,她要付出多少艱辛!緊接着,又細細描繪她拾橡子的過程。「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由「盈掬」到「滿筐」,她要花費一整天的勞動。拾來橡實經過幾番蒸曬,整個冬天全靠它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