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荀子註譯    P 219


作者:荀子
頁數:219 / 254
類別:中國哲學

 

荀子註譯

作者:荀子
第219,共254。
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孔比邊闊一倍的叫「瑗」。「瑗」與「援」古音相近,「援」是拿過來、領

來的意思,所以用瑗來召人。(4)玦(ju • 6決):一種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與「決」、「訣」



  
同源,所以與人決裂、斷絶用玦。(5)反:通「返」,使…回來。環:扁圓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邊

闊與孔大小一樣的叫「環」。「環」與「還」同音,所以用它來反絶。

【譯文】

派使者到諸侯國去問侯人用珪,去作國事訪問用璧,召見人用璦,與人斷絶關係用瑗,召回被斷絶關係的人用環。

457講:

2711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譯文】

君主要存立仁愛之心;智慧,是仁愛之心役使的東西;禮制,是仁愛之心的完備體現。所以稱王天下的人首先講究仁德,然後才講究禮節,自然的安排就是這樣。

458講:

2712《聘禮》志曰(1):「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2)。」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3)?《詩》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時宜,不敬交(7),不騹欣(8),雖指,非禮也。

【註釋】

(1)《聘禮》:《儀禮》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儀禮》。今本《儀禮·聘禮》記為:

「多貨則傷于德,幣美則沒禮。」與此文所引義同而辭異。(2)殄(ti • 3n • 忝):滅絶。(3)這兩句是孔

子的話,見《論語·陽貨》。荀子引來重申《聘禮》之意,強調玉帛等物雖用作為禮品,但它們只是

禮的次要方面,禮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禮時應該輕財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縑帛。古代祭


  

祀、會盟時用的珍貴禮品。(4)引詩見《詩·小雅·魚麗》。荀子引此詩是為了進一步強調行禮時要注

意輕財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諧」,和合,協調,指適合口味。(7)交:當為「文」

字之誤(俞樾說)。文:見18注(8)。(8)騹:同「歡」。

【譯文】

《聘禮》記載說:「禮物豐厚就會傷害德,財物奢侈就會吞沒禮。」禮呀禮呀,難道只是指玉帛這些禮品嗎?《詩》云:「各種食物味真美,因為它們合口味。」如果不與時節相適合,不恭敬有禮貌,不喜悅快樂,那麼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禮制。

459講:

2713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譯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標誌來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眾的人用標準來表明禍亂,使人不致于失誤。禮制,就是這種標準,古代的聖明帝王用禮制來彰明天下的禍亂。現在廢除禮制,這是在丟掉標準啊,所以民眾迷惑而陷于禍亂。這就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460講:

2714舜曰:「維予從欲而治(1)。」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于君疇(2),舜學于務成昭,禹學于西王國。

【註釋】

(1)舜:見31注(10)。維予從欲而治:《尚書·大禹謨》作「俾予從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

刑來輔助五教,於是舜能隨心所欲地來治理天下。荀子斷章取義地引用此文,用來說明禮能使人成為

聖人,掌握了禮就能「從欲而治」。(2)堯:見22注(4)。君疇:一作尹壽,堯時人。

【譯文】

舜說:「只有我能隨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禮制的制定,是為了賢人以及下面的群眾的,並不是為了使人成為聖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為聖人的一種工具。但是不向人學習是不能成為聖人的。堯曾向君疇學習,舜曾向務成昭學習,禹曾向西王國學習。

461講:

2715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1)。

【註釋】

(1)衰(cu • 9崔):見1910注(9)。

【譯文】

五十歲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喪的禮節,七十歲的人只要喪服在身就行了。

462講:

2716親迎之禮(1):父南鄉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註釋】

(1)親迎:古婚禮六禮(見101注(12))之一,即新郎于預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禮服親自到女家

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禮節。(2)鄉:通「向」。(3)醮(ji • 4o • 較):古代用於婚禮的一種斟酒祭神的儀式。

(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據《儀禮·士昏禮》改。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