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24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24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24,共100。
①仲弓:即冉雍,字仲弓。②犛牛:耕牛。③驛且角:驛  ,赤色,周朝以赤色為貴。角,指角長得很周正、④勿用:指不用 來作祭掃用的犧牛。古代祭掃不用耕牛,因此,耕牛不如犧牛貴重。⑤ 其舍諸:其,同「豈」;諸,「之乎」二字的合音字。
【譯文】
孔子談到冉雍時說:「耕牛生的小牛長着赤色的毛和周正的 角,雖然不想用它來作祭祖,山川之神難道肯捨棄它嗎?」
【讀解】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冉雍的父親地位低賤,而 冉雍本人卻是被孔子視為「可使南面」(《雍也》),即具有帝王之 相,宜于做官的人。所以,孔子在這裡以耕牛所產的小牛作比擬, 意思是說,雖然是夠不上做犧牲的牛所產的小牛,只要長了一身 漂亮而高貴的紅毛,一對周正的角,那還不是可以做犧牲。同樣 的道理,冉雍雖然出身低賤,但只要他有做官的才能,為什麼不 可以做官呢?
推而廣之,出生不由己,關鍵重在自身的才能和表現。所以, 不能「唯成分論」,按家庭出身選拔人材;不能認為「老子英雄兒 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一言以蔽之,不能搞「血統論」那一套。
聖人反「血統論」,這倒是一個新鮮的發現。
另一方面,天生我材必有用,像「犛牛之子」那樣,雖然你 不願意用它來祭祀,山川之神也不會同意的。那不就弄得來人神 共怒了嗎?同樣的道理,像冉雍那樣「可使南面」的人材,你不 用行嗎?那也是不行的。是真金子就會發光,是真英雄就總會有 用武之地,你要想埋沒也是埋沒不了的啊!
所以,不要自卑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不要擔心世無伯樂,只 要你有真學問,真本事,真才能,就總有大展宏圖的一天,誰想 壓制你,埋沒你,就連天地鬼神都不會答應的。
你相信這一點嗎?
貴在堅持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 ①不違仁。其餘則四月至焉而已矣。」
【註釋】
①三月:與下文的「四月至焉」相對,「三月」指長期,不一定實指三個 月,「日月至焉」指短時間,偶爾。
【譯文】
孔子說:「顏回嘛,他的心長期不違背仁道。其餘的學生就只 有在短時間裡做到了。」


  
【讀解】
只要有恆心,鐵棒磨成針。
難就難在這「恆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
舉凡做事、學藝、鍛鍊身體,世上事几乎無不適應這一規律。 而聖人所說,更是進德修業的大問題—-仁心的修養。
毛澤東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不做壞事。」
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
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我們 的心也是這樣,只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所謂「良 心發現」,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也總有仁慈的一瞬間,其 他人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 不斷添加柴草。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要麼缺柴草,要麼懶得添 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只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 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這就是「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的區別。「三月不違」是 仁者本色,「日月至焉」是良心發現。仁者本色是「一輩子做好事, 不做壞事」;良心發現是「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
要修煉成仁者本色,就得不斷添草加柴,貴在堅持,恆心永 在。
安貧樂道的典範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 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註釋】
①簞(dan):古人盛飯的圓形竹器,類似筐。
【譯文】
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瓜瓢水,住在 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 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讀解】
顏回樂什麼?
當然不應該是樂竹籃子裝飯,瓜瓢喝水,也不應該是樂那貧 民窟裡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樂。至于到底樂什麼,孔子在這 裡沒有說。
不過,我們可以從夫子自道的一段話裡找出答案。 在《述而》篇裡,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 頭,也自有快樂在其中。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於我來說,就 像天邊飄浮的雲一樣。」
這一段夫子自道實際上與他對顏回的描述極其相近,只不過 明確地點出了主題,這就是「義」。如果不「義」,就是再富貴也 沒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義」,就是吃粗茶淡飯,睡覺連枕 頭都沒有,那也是快樂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師必有其徒。作為孔子的第一高徒,顏 回和老師一樣,都是以「義」為樂。這個「義」,也就是仁義、道 義。所以,孔子也好,顏回也好,都是因為心中有了仁義,有了 道義,才能夠安於貧困。說到底,也就是安貧樂道,為了精神的 追求而不在意物質生活的窘迫。
當然,孔子、顏回都是聖賢級的人物,風情高達,所以能做 到安貧樂道,對我們一般人來說,要修養到那個境界可真是難得 很,也就只好「不堪其憂」了罷。
切勿畫地為牢,裹足不前
【原文】
冉求①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②」
【註釋】
①冉求:孔子的學生,字子有。②畫:畫界為限,引申為止。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