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大陸散文    P 110


作者:作者群
頁數:110 / 165
類別:白話散文

 

中國大陸散文

作者:作者群
第110,共165。
由於王維忙於別的事情,沒有跟上,遂為叛亂分子抓獲。王維清楚這是很麻煩的,便下定決心要採取拒絶合作的態度。他吃了一種中藥,使自己瘖啞,從而保證自己能守口如瓶。但王維卻終於為自己的名聲所累,因為他既是官員,又是詩人,安祿山當然想利用他的名聲。
叛亂分子把王維從長安押到洛陽之後,安祿山便讓他擔任了一個給事中的職務。儘管它是安祿山硬給他戴上的帽子,他對那頂帽子充滿了厭惡和害怕,可他無論如何卻是戴上了安祿山的帽子,這就難免有失節之嫌,為之他非常痛苦。他寫作了一首詩,反映了自己在這個階段的痛苦,還表現了他對唐帝國的深情懷念。唐軍收復長安之後,當然要處理失節的官員,雖然王維有給事中的帽子,但他卻也有自己的詩證明其忠誠,從而得到了唐肅宗的諒解。
王維晚年一直當尚書右丞,這使他有足夠的薪水,不過他顯然已經看破了紅塵。他經常住在輞川的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詩人似乎並不得意,也不愉快,我甚至還感到了他的消沉。
十二


  
李白小王維一歲,是公元701年下凡的,其出生之地在遙遠的楚河流域的碎葉。
一些想神化李白的人總是宣揚,在李白脫胎之際,他母親看到金星一閃,炫耀的光芒照亮了夜空。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這一年,天下平平靜靜,並沒有任何預示李白下凡的徵兆。
不過李白的存在,畢竟是以一個偉大的詩人而存在的,唐詩瑰麗的高峰,也是由李白之手創造的。
在我看起來,李白是這樣一個詩人,他伸展着浪漫主義的翅膀,飛翔於民歌和神話的藍天白雲,但他的眼睛卻望着人類的煙火與紅塵。作品雄奇豪放,痛快淋漓,充分表現了詩人靈魂的搏動與個性的自由。語言流轉多變,音律和諧多調,從而微妙地表現了詩人的感覺與情緒。


  
我以為在文學方面,中國人可以向國際社會推舉的大師,在公元前四世紀或三世紀,是屈原,在公元前二世紀,是司馬遷,在公元四世紀,是陶淵明,在十一世紀,是蘇軾,在十八世紀,是曹雪芹,在二十世紀,是魯迅。公元八世紀,是中國人的鼎盛時代,出現了兩個文學大師,一是李白,一是杜甫,李高於杜。那麼詩人的命運呢‧命運是大起大伏的。
小時候,李白隨父親遷居蜀川,所以他是綿州昌隆人。他在故鄉青蓮度過了調皮的少年和放任的青年,並培養了他的俠氣與道骨。他也喜歡讀書,不過他更為喜歡的還是舞劍和飲酒。
大約二十五歲左右,李白奔下岷山,漂流長江而去。幾年之後,他在安陸娶妻,但他卻一點也不滿于打漁種稻和養兒育女的生活。他胸懷大志,常常往來于襄州襄陽一帶,尋找發展的機會。在這一陣,他結交了孟浩然。
此時此刻,孟浩然在鹿門山醉月迷花,一副紅顏,儘管還沒有到長安去亮相,可他卻已經揚名天下了,李白當然很是羡慕。
李白率真之極,總是不注意細節,這使他有一天遭到了指責和誹謗。當時如果有人能站出來主持正義,為李白闢謠,那麼他將有可能還要在安陸獃一階段。然而安陸的長官卻一味相信蜚語,這很使李白蒙冤。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目標當然是長安。
李白初入長安,大約三十歲的樣子,既沒有名氣,又沒有倚仗。進入官場顯然是很難的,思之再三,他便隱居終南山了。不過李白的隱居之意不在藏,在乎靠攏玉真公主也。
玉真公主三十歲左右,是一位女道士,公元712年出家的。可她卻不是一般的女道士,她是唐帝國元首唐玄宗的妹妹。她在終南山還有一套別墅,並經常邀請詩人到其住宅聚會,因為玉真公主一向好風雅之士。王維在進士及第之前,就曾經由岐王李范陪着到玉真公主的別墅去做客。
王維相貌清秀,文質彬彬,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年輕人,玉真公主一見就喜歡。王維有一條通暢的仕途,固然在於他的學識和能力,不過也在於他有一夥貴族子女幫助他,其中也包括玉真公主的幫助。
李白迫切希望他像王維一樣能夠得到玉真公主的扶持,問題是,他缺少王維那種可以使玉真公主欣賞的氣質和修養。他所操的節奏迅急的四川方言,他的鄉野之習和粗獷之舉,似乎都讓玉真公主皺眉。
受到玉真公主婉拒之後,李白沮喪了幾天。不過他的心情一恢復,便轉身巴結宰相的兒子,即唐玄宗的女婿張音ji。他一再投詩張珀,吹噓其才,褒獎其德,並表示他有管仲和樂毅的能力,可以當唐帝國的輔弼。他還表示,如果張音ji能夠舉薦他,那麼他將一定會在翻身解放之日報答張音ji的。
儘管張音ji是一個紅得發紫的人,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繡花枕頭,既無才,又無德。他不可能認識李白,當然也不可能舉薦李白。事實是,他對李白的呼籲給予了嘲弄。
李白豈是求人之徒‧他求玉真公主,求張音ji,顯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你可以不拉他,不提他,但你卻不可以嘲弄他。遺憾張音ji自以為了不起,居然給了李白一個嘲弄,這一下惹惱了李白,於是他眼睛一瞪,就回敬了張音ji一個諷刺。
李白在長安摸索了近乎三年,弄得窮愁潦倒,一無所獲。他覺得繼續奔波也不是辦法,遂在一個春天的早晨,繞樹三匝,黯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