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石遺室詩畫    P 16


作者:陳衍
頁數:16 / 176
類別:文學評論

 

石遺室詩畫

作者:陳衍
第16,共176。
一五、吾鄉同輩之為詩者,又有沈愛蒼撫部瑜慶、林琴南孝廉,皆不專心致志于此事,然時有可觀者。愛蒼號濤園。以二百四十萬錢買福州城內烏石山甌香許氏舊濤園,為其父文肅公祠。園有古松,故以濤名。
余識濤園時方總角,行坐誦吳梅村詩、庾子山《哀江南賦》。忽忽四十年,其子女皆受業于余,
重以姻婭,曾出資為余刊《元詩紀事》。見人佳文字,輒咨嗟歎賞不自己。親炙知名士,如蟻之附膻。有《左》癖,作詩文未有不扯ㄎ及之者。
以外則施注、三合注蘇詩,圈點數遍,動以自隨。古體詩才筆自喜,雖用蘇法,亦不盡然,往往序長於詩,時與元末王逢《梧溪集》、周霆震《石初集》、張憲《玉笥集》相彷彿。余序君《正陽集》曾言之。《正陽集》者,君榷鹽淮北正陽關時,以旬月補綴舊題,成詩二三百首之名也。


  
其《懷朱軍門洪章》一首,最為妥帖排募,云:「每飯意不忘鉅鹿,眼前魏尚翻為戮。少年不自惜功勛,垂老對人羡蒲谷。蒼頭特起黔中黔,太守益陽與薰沐。潁川罵坐雄萬夫,酒失豈真棄心腹?一為楚將亦冠軍,遷地為良敢雌伏。
屯兵堅城勢欲絀,連營百里氣轉蹙。忽驚地道隳垂成,四百兒郎糜血肉。即今豐碑龍脖子,空使詩人嘆同谷。破敵收京誰第一?再接再厲瘡垂復。
衝鋒居後受賞前,公等因人何碌碌。當時大樹恥言功,今夕灞陵還止宿。文吏刀筆錯鑄鐵,幕府文書罪罄竹。誰知東海又傳箭,矍鑠據鞍更蹋鞠。
不侯枉自矜長臂,再植何堪擬群木?飄零草疏訟陳蕩,鼙鼓聞聲思李牧。白首忘年悵較遲,奮筆成詩助張目。行空甲馬如有聞,我有長歌方當哭。」全首隷事穩切,
惟「同谷”句與此題無涉,似宜改用陳濤斜事。有序甚長,極有聲色,錄後云:“壬辰四月,余管江南水師學堂,值新寧尚書大閲禮成,方盛服陪侍,有干韋跗注趨而過余,則雲南鶴麗鎮總兵朱公洪章也。款曲傾吐,立談未能畢其辭。豐碑屹立於道左,乃曾威毅伯為公紀所部四百人同日死事之壟也。


  
正值忌日,健兒具酒脯。待公奠畢,與余登鍾山絶頂,指示賊所築天保城。拳石列坐,下瞰形勢,遂縱所談。公貴州鎮遠人。
益陽文忠為守時,以親軍從殺賊,文患其壯之,隨下武漢,無役不從。文忠母壽,諸將畢賀。公中酒傷其曹,文忠辭焉。密使曾文正收之,遂隷曾部。
與畢公金科攻吉安城。文正以憂歸。江撫滿州某挾糧台夙嫌,靳餉促戰,畢公戰歿,公突圍奪屍還。文正再出,令選精鋭數千人,從威毅搗金陸。
時威毅所部皆楚將,公以黔軍特立。有危險事,公任其沖,以此知名,威毅亦信任之。開龍脖子地道,垂成而陷,四百人無一全者,公僅以身免。二次地道成,威毅集諸將,問誰當前鋒,莫對,公憤,退而出隊,從火焰中躍沖缺口上。
賊闢易,以矛授所部,肉薄蟻附而登,諸將從之。城復論功,李臣典于克城次日以傷殞,威毅慰公,以李列首,公次之,呈報安慶大營。文正按官秩先後,公列第四,故諸將有列封五等者,公賞輕車都尉世職,以提督記名而已。公謁威毅,語不平,威毅以靴刀授之曰:『奏名易次,吾兄主之,實幕客李某所為高下也,盍刃之?』公笑而罷。
湘中王‧運成《湘軍志》,乖曾氏意。威毅使東湖王定安改訂之,亦緣官書,未改正公前事。時承平日久,公感髀肉之生,不能無觖望于威毅,因論其書,至抵幾而罵。威毅雖優容之,新進排擠,幾不能自全。
公悲懷慷慨,乞余為文為詩訟之,久之未就。甲午東海事起,南皮張公移節江南,檄余總籌防事。以將才問,首以公應。南皮亦夙耳其名,令募十營守吳淞。
在防各營統歸節制。嗣移駐江浙連界之金山衛。修台築壘,市廛不擾,軍民肅然。公久廢驟用,又嘆啃宿將,同事者輒訾議牽掣之,使不得行其意。
未幾,傷發,卒。南皮公屬余草疏,請恤于朝,遂得以所聞于公,略敘曲折,得旨賜謐建祠,飾終典禮備焉,公可以掀髯于地下矣。余因曩言,不敢負亡友,略具顛末,賦詩紀之。雲霄張目,庶無諾責。
侯官沈瑜慶記。」
一六、琴南號畏廬,多才藝,能畫能詩,能駢體文,能長短句,能譯外國小說百十種。自謂古文辭為最,沈酣于班孟堅、韓退之者三十年。所作兼有柏梘、袢湖之長,而世人第以小說家目之,且有深詆之者。余常為辯護,謂曾滌生所分陽剛陰柔之美,雖不過言其大概,未必真畫鴻溝。
然畏盧于陰柔一道下過苦功,少時詩亦多作,近體為吳梅村,古體為張船山、張亨甫。識蘇堪後,悉棄去,除題畫外,不問津此道者殆二十餘年。庚戌、辛亥,同人有詩社之集,乃復稍稍為之,雅步媚行,力戒甚囂塵上矣。今先錄題畫者數首,巳與吳仲圭、王山農、沈石田諸人相彷彿,高者可追文與可、米元章。
《雜題》云:「蘆蕩不可見,竹鷄亦好聽。絶憐歸路迥,溪暗一林星。」末五字真工。《為太夷作畫》二首云: 「曾從留下過秦亭,無數雲松作隊青。
飽飯僧寮無別事,長廊坐看少微星。」
「年來酷似藍田叔,復社詩流頗見知。寫奇漢陽江上客,看山莫待晚秋時。」鄙見欲易「莫待」作「且過」。又《雜題》云:「時時昭慶寺前過,三兩梧桐蔭酒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