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石遺室詩畫    P 136


作者:陳衍
頁數:136 / 176
類別:文學評論

 

石遺室詩畫

作者:陳衍
第136,共176。
」第二首下半稍趁筆。
一三、過滬上,拔可示《奇觚齋湖上別業兼懷仁先侍禦》一律,甚佳,云:「世事年來觚不觚,猶留風雨守菰蒲。光黃有客能招隱,吳越相望比具區。夢裹溪流繞腸胃,尊前湖影浸眉須。徘徊一壑將安老,欲效臨川舍宅無?(觚齋青溪有樓,闢地以來,不歸者兩年矣。」)中山語雅切可喜。
一四、畏廬近來詩境大進,在自然不假做作。自都門寄余福州,云:「長安扇暑風,市塵翳尋丈。兒女趣園游,偶出意頗強。時彥集若蛔,戢足禁交往。
石遺書鬥至,令我發遐想。明月照流水,夜打西湖槳。雛柳才敷陰,尺葦若成蕩。亭榭固非多,受月頗宏敞。


  
脫衣去‧華‧蔑,船臥至蕭爽。閉目擬蹇態,幻境出俯仰。妒絶詩人福,覊客詎堪仿。」其二云:「我昔居瓊河,繪春園半蕪。
種芋拔梅花,斫竹闌鷄雛。丹荔幸無恙,盈盈絳羅襦。積渴久思甘,天海為之區。石遣獨飽啖,口腹誰則如?方回非常奴,絶技能烹魚。
供養萬書堆,用此酬勤劬。我但食賻飪,誰復憐清癯?」其三云:“年來詩力堅,脫手難顛撲。恣爾所欲語,
初不患禿屑。章句加締繪,輕若被紗觳。近詩和耕煤,飄然墊巾角。自關功候永,
無罅足尋目。海藏貽近著,灑灑富篇幅。雜詩至工妙,燈下恣百讀。時時見淳雷,
道貌日襟肅。蕭寥龍州作,鬼氣出篁竹。白蓮清夜明,足為阮亭續。持以較石遺,
莫辨絲竹肉。同譜獲二妙,襟靈冠閩族。韓孟真雲龍,拭目看追逐。”承接轉捩處殊見手腕,是以文家、畫家法作詩者。
君尚有《詠史》五古十餘首,寓意時事,
極為工切。自謂仿余作法,余實不如其隷事之淵博也。抄得當續登之。


  
一五、秋岳有病中寄余絶句云:「觥觥一代陳夫子,書局隨身亦自閒。叢竹小池饒管領,更攜笠屐賞湖山。」「病客秋城有所思,思陪杖履共談詩。近來瘦到心頭血,欲乞囊方試一醫。」第一首第二句「亦自閒」須改「不自閒」。余總通志局事極忙,如《列傳》查檢出處,《藝文志》加提要,添纂《金石志》、 《方言志》,編《通紀》,刪並《封爵》各門,皆自尋煩惱者。第二首第四句,句法與第二句復,擬改「安得尋醫一療之」。用詩尋醫意,則「瘦到心頭血」,亦就作詩言,不然余非曾飲上池水者,安能洞見垣一方乎?
一六、門人劉哲廬錦江,山陰人,美質好學,翩翩年少。僑寓上海,家貧,筆耕養母,數年所入,有廬一區,在成都路,亦已難矣。近復添構一閣,顏曰「問字」,將以為余行窩。余今年息影鄉山,未知何日得至也。
畏廬自都中為繪一著書廬小立軸奇贈之,並題一絶句云:「萬疊鬆濤百眼窗,二分秋氣逼銀缸。那知中有丹鉛手,絶代銷魂劉錦江。」首二句逼肖上海樓屋。哲廬方開設函授學校,故有「丹鉛手」句。
所異者,畏廬與哲廬初未相見,何以知其文而美秀,而以前人贈王阮亭之句移贈之也?
一七、宰平《送嘿園之廣西》云:“八載滯京邑,局束轅下駒。宙合浩蕩內,
守此寧非愚?君有萬里行,壯哉七尺軀。而我不得去,相送徒增籲。桂林山叢叢,
客路多崎嶇。歷險見致遠,歸愚得夷途。況君富佳句,風物堪追摹。從來賢達士,
自有邱壑娛。鳳凰獨飄翔,所集與眾殊。羞從鷄騖爭,坐為世故驅。蹉跎顏休低,
才力時所須。美酒出深巷,照耀溟海珠。但行莫惆悵,離合無時無。”此詩頗得贈言之體。

●卷二七


一、余前謂詩敘而體似詩話者,有如楊誠齋之敘《黃御史集》。後細閲誠齋文集,乃知誠齋屢作此體。其《頤‧詩集序》略曰:“昔暴公潛蘇公,蘇公刺之。
今觀其無刺之之詞,亦不見刺之之意也。乃曰二人從行,誰為此禍?使暴公聞之,
未嘗指我也,然非我其誰哉?外不敢怒,而其中娩死矣。《三百篇》之後,此味
絶矣。惟晚唐諸子差近之。寄邊衣曰:『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弔戰場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裹人。
』折楊柳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三百篇》之遣味,黯然猶存也。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
云云。又《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略曰:「晚識李兼孟于金陵,出唐人詩一編,乃其八世祖推官公《披沙集》也。如『見後卻無語,別來長獨愁』、『危城三面水,古樹一邊春』、『月明干嶠雪,灘急五更風』、『燈殘偏有焰,雪甚卻無聲』、『春雨有五色,灑來花淚成』、『未醉已知醒後憶,欲開先為落時愁』,
讀之使人發融冶之懼于荒寒無聊之中,動慘戚之感於談笑方憚之初。《國風》之遣音,江左之異曲,其果弦絶而不可煎膠歟?」
二、詩人往往好為已甚之言。如少陵云:「厚祿故人書斷絶,恆饑稚子色淒涼。」官高交廣事忙,疏於通候自有之,或本不數在故人之列,或我不往彼亦不嗣音,否亦何至真斷絶?稚子饑或不免,亦何至于恆?此幼子饑已卒。《杜園說杜》所以力辯之也。
若「郎君官貴施行馬」二語,則實有其事,出於有因矣。 三、漁洋于古人好句,巧偷豪奪,必須掠為已有而後已。如《題虞伯生詩後》
云:「愛詠君詩當招隱,青山一發是江南。」不知虞伯生此句亦從套來。東坡 《澄邁驛通潮閣》詩云:「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此則兩人並驅,
未知鹿死誰手者。又《伏波將軍廟碑》云:「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