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亞裡斯多德    P 56


作者:布老虎
頁數:56 / 71
類別:哲學家

 

亞裡斯多德

作者:布老虎
第56,共71。
我所說的事物的中間,就是指與兩端距離相等之點,這個中點對一切人都是單一的、相同的。至于相對於我們的中間,就是既非過度、也非不及。這樣的中間對一切人並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相同的。設若10是多,2是少,那麼就事物而言,人們取 6就是中間。
因為 6減去 210減去6是相等的。不過,這是就數學比例而言的相等。若是對我們而言就不能這樣辦。不能因為10斤的食品為多的一份,2斤的食品為少的一份,教練就指定 6斤的食品。
因為對於特定的接受者運動員來說,6斤既可能多,也可能少。對於大力士麥隆來說就少了,對於初參加運動的來說又多了。」《尼各馬科倫理學》倫理學上的中道是指相對中道。
對於中庸說,亞里士多德特別提到兩點要人們注意。第一,並非一切情感,一切行為都有適中,有些惡行就沒有相對的德性。亞里士多德說:「並非全部行為和情感都可能有個中間性。有一些,它們的名稱就是和罪過聯繫在一起的。


  
例如,惡意、歹毒、無恥等等。在行為方面如通姦、偷盜、謀殺等等,所有這一切,以及諸如此類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因為其本身就是罪過,談不上什麼過度和不及。它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認為是正當的,永遠是罪過。關於這類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好和不好,沒有什麼婦女在應該的時間,以應該的方式通姦,而是凡是做這樣的事情就是罪過。
這正如在不公正、怯懦、說謊中不存在什麼過度、不及和中間一樣。」《尼各馬科倫理學》第二,中庸說之中點不是算術上的,他說是「相對於我們」之中庸。
一個人不能將兩個價值之極端的數目相加,用二除就能決定德性之所在。這一點我們在絶對中道和相對中道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吃多少東西才合適,完全依個人的體質和需要來定。但這不是說由此推出德性是主觀的。


  
在對中道作了以上的理論闡述之後,亞里士多德又根據中庸說的原則,對一些德性作了何為適度的分析。
情緒方面的德性是勇敢,其過度就是魯莽,不及是怯懦。魯莽表現為急躁冒進,無所不為,怯懦表現為膽小怕事,軟弱畏縮。而勇敢,既有所懼,又有所不懼,在處事時以理性為指導,最符合中庸之道之原則。
慾望方面的德性是節制,其過度是縱慾放蕩,不及是麻木和寡慾,二者皆不能用理性原則控制自己的慾望與行為。而節制,則順乎慾望,又不放蕩不覊,它有所剋制,又不麻木不仁。
錢財方面的德性是慷慨,它的不及是吝嗇,過就是浪費;儀態方面的德性是大方,它的不及是小氣,過就是粗俗;和榮譽有關的德性是自豪,不及是自卑,過是虛榮;和社交有關德性是友誼,不及是乖僻,過是吹捧;人都應有正當的理想,沒有進取心和有野心就是它的不及和過;人應該有好的脾氣,毫無脾氣和脾氣太大就是不及和過;為人應該誠實,太愚和誇張是其不及和過……對德性作出許多分析,看上去並不複雜,而且很多都是常識性的東西。表面看似乎意義不大,但如果從當時的條件看,是有一定價值的。
從蘇格拉底開始,人們一直在尋求道德範疇的定義,但當時無人解決。
亞里士多德用過度、不及、適中來說明道德德性,顯然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亞里士多德同時認為,對過和不及也不能簡單劃分,更不能一概斥責,要看到中間的複雜情況。例如,他認為懦怯、害怕是勇敢的反面,不可取,但對懦怯、害怕要進行具體分析,看他害怕什麼?如果害怕的是丟臉、貧窮、疾病,並不是壞事。相反,不怕丟臉,倒是可恥的。對於貧窮和疾病,因為產生的條件不同,對它們不感到害怕並不見得就是勇敢。
對於害怕死亡,亞里士多德也進行了分析。勇敢的人應該是不怕死,可也要看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死亡,在大海中遇到颶風,或突然遭到地震,對這樣的意外之險,不害怕不見得正常,害怕不能說就是膽小鬼;如果是面對敵人,在戰場上,害怕了,那是不對的。這樣細緻的分析是科學的態度。
怎樣才能區分這種種複雜現象,如何避過過度與不及而趨向中庸之道呢?首先,要有判斷力,要有知識。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其倫理思想都是理智主義的,他們認為理性——知識是判斷道德的最高原則。不過,亞里士多德更重視沉思,認為哲學沉思才能認識最高的善。
但他對此未無限擴大,他尊重經驗事實,看到實際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複雜性,因而並不認為理性——知識是決定倫理道德的惟一標準。蘇格拉底認為如果人有了知識,就能判斷好和壞,因此他不會去做像縱慾那樣的壞事;如果他縱慾,那他一定是無知。亞里士多德說事情並不這樣簡單,對同一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作出同樣的判斷。多數人是認為縱慾是壞事,也確有人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有益的,因為他是從另外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亞里士多德分析說,決定人們行為動機的,不單是知識——理性,還有情緒、慾望等,這都是德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從滿足人的慾望看,有人認為縱慾有益,並不是沒有道理。另外,他還指出,理論與實踐不完全是一回事,兩者常有差距,一個人即使在理論上認識到了,實踐上不一定能做到,恐怕這不僅僅有認識上的問題,可能也有條件上的問題。總之,倫理問題是複雜的,知識重要,實際情況也不能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