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心靈的焦灼    P 146


作者:史蒂芬威格
頁數:146 / 147
類別:世界名著

 

心靈的焦灼

作者:史蒂芬威格
第146,共147。
這就產生了許 多悲劇,有的是因為屈服于社會輿論而遺恨終生,有的則是因為反抗社會輿 論而遭到不幸。茨威格在這裡讓我們看到,外界的影響如何激起主人公心裡 洶湧的波濤,內心的潮漲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動的進退,心 靈的危機如何最終鑄成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悲劇命運。
茨威格在一九四二年發表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裡談到,他之所以長 期以來只寫中短篇小說而不寫長篇小說,是因為他感到自己才力不濟,難以 駕馭篇幅浩瀚的長篇小說。這自然是他自己的謙辭。他在這同一本書裡介紹 自己寫作經驗的幾段話,也許可以對這個問題作出更好的回答。茨威格說, 他的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歸根結底,是由於一個個人的怪毛病,也就是: 我作為讀者缺乏耐心,脾氣急躁。
一部長篇小說、傳記,或者一篇論戰文章 裡,任何高題萬里、繁複堆砌、誇張過分的文字,任何含糊不清、多餘饒舌、 徒使情節延宕的段落,都叫我生氣。只有一頁頁讀過去、情節始終高漲不衰, 一口氣直到最後一頁都激動人心、叫人喘不過氣來的書才給我充分的享受。 落到我手裡的書,十之八九,我覺得都因為充滿了畫蛇添足的描寫,喋喋不 休的對話,毫無必要的次要人物而失之龐雜,因而不夠緊張,不夠生動活潑。 甚至最著名的古典傑作裡面,也有許多枯燥。
拖沓的段落,我讀起來很不舒 服。」①「對別人作品裡拖泥帶水、冗長煩瑣的東西深惡痛絶,勢必在自己寫 作時也以此自儆,教育自己要特別警惕。」②所以他寧可把素村壓縮成中篇而 不願使之膨脹成長篇。像他自己說的,「如果說我深諳什麼絶技,那麼這個 絶技就是割愛。


  
因為如果我寫了一千頁,結果八百頁進了字紙簍而只有兩百 頁作為篩濾後的精華留下,我也絶不抱怨。」③


  
我們不妨用茨威格自己的寫作原則來衡量他這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看 它究竟是否情節始終高潮迭起,激動人心。有些評論家指責這部長篇小說中 關於開克斯法爾伐的身世和退職軍官巴林凱的歷險奇遇這兩段文字頗有旁生 枝節、喧賓奪主之嫌。然而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描寫開克斯法爾伐的身 ① 《昨日的世界》,第 365頁。 ② 同上,第 366頁。
③ 同上,第 367頁。 世是為以後霍夫米勒的內心鬥爭作深刻的心理準備,而已林凱的插曲則是為 霍夫米勒的最後變卦埋下伏筆。這樣看來,這兩段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閒筆, 不應受到「割愛」的命運。至于這本書是否能給讀者以藝術享受,讀者讀完 之後,掩卷沉思,自會得出公允的結論。
茨威格生前只發表了《愛與同情》這一部長篇小說,而他把人的同情心 選作這部小說的主題,絶非偶然。早在青年時代,當他還在柏林求學的時候, 他就滿懷同情深入到社會的底層去瞭解那些被社會擯斥、為人們唾棄的社會 渣滓的命運。他在自己的小說裡以蘸滿同情之筆描寫這些不幸的人的身世和 遭遇,譴責這個使人遭到不幸命運的社會。他的同情心進一步發展,使他成 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青。
在第1次世界大戰血雨腥風的年代裡,他和羅 曼·羅蘭一起,呼籲交戰各國的人民捐棄民族偏見,擺脫沙文主義的影響, 停止仇殺,互相和解。他滿腔熱情地寫出了他的名著《三大師》,讚揚敵對 國家的偉大作家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實際行動號召民族 親善,反對戰爭。因此在一九三八年彤雲密佈、危機四伏,第2次世界大戰 一觸即發之際,茨威格寫作這部以同情為主題的長篇小說,自然還有更深的 意思,那就是啟迪人的良知,要他們勇於行善,廣佈同情,以制止邪惡的法 西斯匪幫用蠱惑人心的反動理論和欺騙宣傳積極準備的大規模戰爭。茨威格 是個歷史學家,研究過法國大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寫過《瑪利·安東奈特》、 《瑪利亞·斯圖亞特》、《富歇》等一系列歷史傳記小說。
他用心理分析的 方法研究歷史,寫的是民眾的心理學、時代的心理學、社會的心理學。歷史 的經驗教訓、尤其是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沙文主義的狂熱和 徘猶主義的情緒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們早就像毒菌似的侵蝕了社會 的肌體和人們的思想,只等一根火柴便可激起燎原大火。倘若它們不是蟄伏 很深,蔓延很廣,希特拉怎能一聲令下就使全國的猶太人慘遭災難,被送進 集中營、關進煉人爐,六百萬生靈化為飛灰煙塵!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德國 人都贊成這樣的暴行,心甘情願地助紂為虐,為虎作悵;然而面對政治的高 壓,排猶的狂熱,人們大多懾于聲威,迫于形勢,裝聾作啞,委曲求全,默 默地容忍了這些令人髮指的暴行。
要在戰爭叫囂中反戰,在排猶主義的狂熱 聲浪中呼籲、捍衛人道主義,均須有過人的勇氣,大無畏的精神。效法卡珊 德拉①,預言眾人熱衷的壯舉乃是瘋狂、終將幻滅,比隨聲附和、隨波逐流, 不知需要多少倍的膽識。 茨威格在《愛與同情》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被視為勇士的怯懦者的形象 作為眾人的鑒戒。然而他在這裡發出的反戰的呼聲終於未被眾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