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歧路燈    P 253


作者:李綠園
頁數:253 / 323
類別:古典小說

 

歧路燈

作者:李綠園
第253,共323。
看官有所不知:大凡人之喜怒,莫不各守分寸。如事有三分可惱,就惱到三分,旁人視之,亦不為怪。若可惱只應三分,卻惱到十分不可解,這其中就有別故,對人難以明言之處。紹聞與巫氏雖非佳偶,卻是少年夫婦,你貪我愛之時,況且素無嫌隙,為甚的有了「我不要命」這等狠話?這個緣故,一筆寫明,便恍然了。巫氏原生於小戶,所以甘做填房者,不過熱戀譚宅是個舊家,且是富戶。如今窮了,巫氏一向也就有「蘇秦妻不下機」的影子。這紹聞今賣墳樹,是他午夜心中不安的事,對人本說不出,自問又欺心不得,如熱鍋中螞蟻,是極難過的。

所以小兩口子一言不合,就如殺人冤仇一般,這個既不認少體沒面四個字,那個就不要命。這是人情所必至,卻為旁觀所不解。自此譚巫夫婦反目難以重好。



  
巫氏嚷道:「你就辦我個老女婦宗。」紹聞怒道:「我就休了你。咱兩個誰改口,就不算人養的!我如今叫一頂轎子,你就起身,再不用上我家來。」巫氏道:「不來你家幫體面,省的死了埋大光地裡。」紹聞道:「我家光地,還不埋你哩。」

火上澆油,即去街上僱了一頂轎子,說:「轎來了,咱們各人散罷。」

巫氏果然輓了頭髮,罩了首帕,即便起身。轎伕道:「這樣惹氣的事,俺們也不敢抬的。」卻是王氏說:「到娘家住幾天消消氣,我在家裡擘畫這一個。你們只管抬罷。」巫氏果然含怒而去。

卻說巫氏每日看戲,也曾見戲上夫唱婦隨,為甚的這樣激烈?這也有個緣故。從來傲雖凶德,必有所恃。翠姐未出閨之時,本有百數十金積蓄。迨出嫁後,母親巴氏代為營運,放債收息,目今已有二百餘兩。所以巫氏在譚宅,飲食漸漸清減,衣服也少添補,不如回家照料自己銀錢,將來發個大財,也是有的。所可慮者,閨女在娘家積私財,銀錢少時,這兄弟子侄們說是某姐姐幾姑姑的,替他出放長利錢;但積聚漸多之後,將來兄弟子侄,必有「我家怎得替別人做生意,你家銀錢是何年何月何日,同誰立約交與我的?」等話,姊妹翻臉,姑侄角口,此勢之所必至。從來《女訓》上,不曾列此一條,就是「生旦醜末」上,也沒做過一宗完本。巫氏何由知後來落空?

只憑着當下一點忿氣,便把「三從」中間一從抹煞。這後悔也不必為之先述的。



  
第八十三回  王主母慈心憐仆女 程父執侃言諭後生

卻說巫氏本性自居聰明,又仗着己有私積,娘家小饒,與丈夫話不投機,吵閙起來。從來廝嚷無好口,把話都說得太狠了,難以收場,一怒上轎,小廝背了悟果跟着,徑回娘家而去。

將來姑娘的私積,入了娘家的公費;巴氏在日,還有母氏之情,巴氏去世,必有兄妹之變。家家如此,處處皆然。這一回不必詳述,再幾回也不用找明。

只說王氏在堂樓坐著,猛想起孔慧娘那個亡媳,到底是書香人家賢媛,舉動安詳,言語婉轉,就如畫在面前一般。又想孔慧娘活着,他委曲在丈夫面前勸解,也未必就由福兒弄到這個田地。忽而一陣心酸,不覺眼流慟淚,嘆道:「我那好孝順媳婦呀!」忍不住了,便放聲哭將起來。紹聞發了急,勸解道:「娘休如此,咱好家好院,為甚的大哭起來,不叫鄰居街坊笑話麼?」王氏喝道:「你小兩口子,孝順哩我心中喜歡極了,由的我不哭?」一發大哭起來。紹聞無奈急忙跪下道:「我原不成人,怪不的娘心裡難過。娘只要開一點天恩,把我打一頓,就打死了,也不虧我。娘只休哭,留下我改志成人的一條路兒。」

王氏方住了哭聲,紹聞卻嗚嗚咽咽的哭將起來。

正哭時,只見趙大兒引了女兒,拿一籃子嫩肥韭菜,另夾了一個小包袱兒,上了樓來,放下與王氏磕頭道:「奶奶好!」

又叫女兒道:「與老太太磕頭,老太太想你哩。」女兒磕下頭去。又叫女兒與少爺磕頭,女兒也向紹聞磕了頭。

這女兒已長成了一個半女半媳的身材,臉兒好看,腳也纏的小了,頭髮梳的光光哩,爬角上綁了一撮菜子花兒,站在門邊,睜着兩隻黑白分明的眼,望着貼的畫兒觀看。王氏不覺回嗔作喜道:「您娘兒兩個坐下。」老樊也顧不的廚下燒火,跑上堂樓,與趙大兒兩個拜了一拜。趙大兒也叫女兒道了萬福。

老樊指着籃兒說:「這是你拿的韭萊?我拿廚下擇去。」趙大兒道:「不用擇,昨日割下來,已擇淨了。」老樊拿起哈哈笑的去了。王氏喜之不勝。

這不是他忽悲忽喜,總緣趙大兒在菜園住的久了,茹真啜樸,根心自能生色,今日見了主母,這善氣迎人的光景,登時把一個詬誶場兒,換成了大歡喜世界。可見家居間少不了「太和元氣」四個字。

大兒到廚下,老樊打發吃飯,這也不用細述。

卻說興官見了這個女娃兒,原自吃乳時便是一對兒玩耍,今日又要在院裡尋舊窯窩,做那滾核桃的營生。這女娃兒面上含羞,只貼在奶奶跟前,再也不動。王氏問布包的是什麼東西,這女兒取出鞋扇,學的針線,叫奶奶看。王氏接來一瞧,針腳細密周正,俱是黑緞子做的。王氏問道:「這俱是你爹穿的麼?」女兒道:「不是。這是鞋鋪子哩,我爹攬上來,我媽擘畫我叫扎小針腳。做成了,拿回鞋鋪裡,匠人才上厚底。扎一對工價,夠稱半斤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