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菊花與劍    P 26


作者:班尼迪
頁數:26 / 197
類別:文化

 

菊花與劍

作者:班尼迪
第26,共197。
對傷病員的這種態度既然是日本人對待本國同胞的基本原則,那麼,這一點對處理美軍戰俘上也起了同樣重要的作用。按我們的標準來看,日本人不僅對戰俘,而且對他們自己的同胞,也都是犯了虐待罪的。前菲律賓上校軍醫哈囉魯得·格拉特裡(Harald.G1attly)說,他作為戰俘在台灣被監禁三年期間,「美軍戰俘所受到的醫療護理超過了日軍士兵。俘虜營中的盟軍軍醫可以照顧盟軍俘虜,而日本人卻一個軍醫都沒有。有一段時間,日軍給他們自己人治病的唯一的醫務人員是一個下士,後來升了中士。」這位上校一年只能看到一、兩次日本軍醫。①
19451015日《華盛頓郵報》報道。


  
日本這種關於兵員消耗理論的最極端的表現就是他們的不投降主義。西方任何軍隊在盡了最大的努力而面臨寡不敵眾、毫無希望時便向敵軍投降。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光榮的軍人,而且根據國際協議,將通知本國,使其家屬知道他們活著。無論是作為一個軍人或平民,或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他們都不會因此而受辱。然而,日本人對此則不同。榮譽就是戰鬥到死。在絶望的情況下,日本士兵應當用最後一顆手榴彈進行自殺或者是赤手空拳衝入敵陣,進行集體自殺式的進攻,但決不應投降。萬一受傷後喪失知覺而當了俘虜,他就會感到「回國後再也抬不起頭來了」。他喪失了名譽,對於從前的生活來說,他已經是個「死人」了。 當然,日本軍隊有上述內容的命令,但在前線卻顯然用不著對此進行特殊的正式教育。日軍忠實實踐這條軍紀,以至在北緬會戰中,被俘與戰死者的比例為14217 166,也就是1120。而且,這142名被俘者中,除少數以外,在被俘時都已負傷或已昏迷。一個人單獨或兩、三個人一起來「投降」的就更少了。在西方國家的軍隊中,陣亡者如果達到全軍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時,該部隊罕有不停止抵抗的。投降者和陣亡者的比率大約是41。而在霍蘭迪亞(Hollandia),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投降,其比率為15,這與北緬的1120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