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菊花與劍    P 25


作者:班尼迪
頁數:25 / 197
類別:文化

 

菊花與劍

作者:班尼迪
第25,共197。
「對司令官約翰·愛斯·麥肯因①受勛的官方理由並不是他擊退了日軍。我們不瞭解他們為什麼不這樣說,因為尼米茲的公報已宣稱他擊退了日軍。(中略)麥肯因受勛的理由是,他成功地救了兩艘損壞的美國軍艦並把它們安全地護送到基地。這件小報道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實實在在的事,而不是虛構的。(中略)我們並不懷疑麥肯因將軍確實救了兩艘軍艦。我們希望你們瞭解的只是這一奇特事實:“在美國,救了兩艘軍艦就能受勛。」
① 麥肯因的名字與前文本不一致(前文為喬治,此處為約翰),可能是作者原文照引了日方當時的誤傳。——日譯者


  
美國人對一切救援行動,對陷入困境者的一切幫助都深為感動。勇敢的行為,如果使受難者獲救,就更加是英雄行為。日本人的勇敢則排斥這類救援。甚至我們在B29轟炸機和戰鬥機上配備救生器具,日本人也斥之為「膽怯」。他們的報紙、廣播反覆談論這個話題,只有視死如歸的冒險才是最高尚的,而小心謹慎則是無價值的。這一態度在對待傷病員及瘧疾患者的時候,也反映得很明顯。這些士兵在他們看來是廢物。醫療服務非常不足,甚至不足以維持正常的戰鬥力。時間一長,補給上的困難致使本來就匱乏的醫療設施更加難以維持。但這還不是事情的全部。日本人對物質主義的蔑視在這裡起了重大作用。日軍士兵被教導說,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勝利。而我們這樣對病患者的照顧,好比轟炸機上的安全設備一樣。反而成了對英雄主義的幹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像美國人那樣慣於光顧內外科醫生。在美國,對傷病患者的憐憫要遠遠地勝過對其他福利設施的關心,這一點幾乎連和平時期來美國旅遊的歐洲人也經常談論。這些在日本確實是陌生的。總而言之,在戰爭中,日本軍隊中沒有一個受過訓練,能夠在戰火中搬運傷員進行搶救的救護班,也沒有系統的醫療設施,如前線救護所、後方野戰醫院,以及遠離前線的康復醫院。對醫療品補給的關注就更加令人慨嘆了。在某些緊急情況下,傷病員乾脆被殺掉。尤其是在新幾內亞和菲律賓,日本人常常不得不從有醫院的地點撤退,他們卻根本沒有在尚有條件時預先轉移傷病員的習慣。只是在部隊真正執行所謂「有計劃的撤退」時,或是敵人已經出現在眼前時,他們才想到採取一些措施。那時,負責的軍醫往往在臨走時,先將傷病員全部槍殺,或是傷病員自己用手榴彈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