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晚清文選    P 120


作者:林則徐等
頁數:120 / 483
類別:古典散文

 

晚清文選

作者:林則徐等
第120,共483。
《日知錄》曰:唐宋以前,上下通行之貨,一皆以錢而已,未嘗用銀。《漢書》食貨志言:秦並天下,幣為二等,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不為幣。孝武所造白金三品,尋廢不行。《舊唐書》憲宗元和三年六月詔曰: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礦。銅者可資于鼓鑄,銀者無益於生人。其天下自五嶺以北,見采銀坑,並宜禁斷。然考之《通典》謂:梁初惟京師及三吳荊郢江湘梁益用錢,其餘州郡,則雜以谷帛交易,交廣之域,則全以金銀為貨,而唐韓愈奏狀,亦言五嶺買賣,一以銀。元稹奏狀言,自嶺南以金銀為貨幣,自巴以外,亦以鹽帛為交易,黔巫溪用水銀硃朱彩繪巾帽以相市。《宋史·仁宗紀》,景佑二年,詔諸路歲輸緡錢,福建二廣易以銀,江東以帛。於是有以銀當緡錢者矣。《金史·食貨志》: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值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又云:更造興定寶泉,每貫當通寶十五,又以綾印製元光珍貨同銀鈔,及余鈔行之。行之未久,銀價日貴,寶泉日賤,民但以銀論價。至元光二年,寶泉幾于不用。哀宗正大間,民間但以銀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銀之始。

按銀之用,始盛于金末,至明中葉而益盛。物莫能兩大,此鈔法之所以壞也。唐以前無鈔,尚不用銀,則既用鈔用錢,又何為必用銀哉?



  
《日知錄》云:議者但言洪武間鈔法通行。考之實錄,二十七年八月丙戌,禁用銅錢矣,三十年三月甲子,禁用金銀矣,三十五年十二月甲寅,命俸米折支鈔者,每石增五貫為十貫。是國初造鈔之後,不過數年,而其法已漸壞不行。於是有奸惡之條,充賞之格,而卒亦不能行也。蓋昏爛倒換,出入之弊,必至于此。乃以鈔之不利,而並錢禁之,廢堅剛可久之貨,而行軟熟易敗之物,宜其弗順於人情,而卒至于滯閣,後世興利之臣,慎無言此可矣。

按此一條,可知明初立法之未善。蓋金銀可禁,銅錢則豈可禁乎?亭林先生所以深惡鈔法者,不過以其昏爛倒換,出入之弊耳。今若以佳紙製造大鈔,選天下善書者書之,裝潢糊裱,行用時以函藏之,又何有昏爛倒換之虞乎!小鈔必自二貫起,則程式亦可精工,行用者必加慎重,而昏爛亦少。唐宋人字畫傳至今者有矣,豈以紙虞其易壞哉?又鈔之昏暗者,準其納錢糧,則陰用倒換之法,而無其害矣。惜乎前人造鈔,見未及此,恨不起亭林先生一質斯論也。

《日知錄》云:國初民間所納官糧皆米麥也,或折以鈔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鈔。其後鈔不行,而代以銀,於是糧之重者愈重,而俸之輕者愈輕,其弊在於以鈔折米,以米折鈔,以銀折米,而世莫究其源流也。

此不善用鈔之弊,後人所宜鑒也。

《文獻通考》云:歷代多即坑冶附近之所,置監鑄錢,亦以錢之置日輕,其用日廣,不容不多置監以供用。中興以來,始轉而為楮幣。夫錢重而值少,則多置監以鑄之可也。楮輕而值多,則就行都印造足矣。今既有行在會子,又有川引淮引,湖會各自印造,而其末也,收換不行,稱提無策,何哉?蓋直會子之初意,非即以會為錢,蓋以茶鹽鈔引之屬視之,而暫以權錢耳。然鈔引所直者重,只令商人憑以取茶鹽香貨,故必須分路。會子則公私買賣支給,無往不用,且自一貫造至二百,則是明以之當現錢矣。又況賫輕用重,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剋日可到,則何必川自川,淮自淮,湖自湖,而使後來或廢或用,號令反覆,民聽疑惑乎?


  

按此見前人行鈔分地之弊。○行鈔之功

宋張慤字伯誠,高宗為兵馬大元帥,募諸道兵勤王。慤飛輓踵道,建議即元帥府印給票鈔,以便商旅。不閲旬得緡錢五十萬以佐軍。高宗器重之。慤善理財,論錢谷利害,猶指諸掌。《河間府志》

按此見行軍時用鈔之便。

宋陝西河東顆鹽,舊官自搬運,置務拘賣。兵部員外郎范祥始為鈔法,令商人就邊郡入錢售鈔,請任其私賣鹽,得錢以實塞下,省數十郡搬運之費。《衍義補》

按此見行鹽用鈔之便。

宋高宗時,錢端禮知臨安府,建言,楮幣已行累月,合支官錢,造會子。詔入都茶場置會子務,錢端禮為六務出納制用皆有法。按鈔法亦在奉行之得其人,端禮亦善於立法者。

宋史:嘉定五年,制臣劉光祖乃會總所,以第六第新會五萬緡,令軍民以舊楮二而易其一,繼又令軍民以一楮半而易其一,又請于朝,添給新楮十萬,軍民賴之。

元劉肅洛水人擢正定宣撫使。中統新鈔行罷,銀鈔不用。正定以銀鈔交通於外者,凡八千餘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肅建三策,一曰仍舊鈔,二曰新舊兼用,三曰官以新鈔,如數易舊。中書從其第三策,遂降鈔五十萬貫。

按此良吏之能惠其民者。行鈔先以利民為主,其次則不累民可也。○廣鈔之利

《金史》云:大定八年,民有犯銅禁者。上曰:銷錢作銅,舊有禁令,然民間猶有鑄鏡者,非銷錢而何?遂並禁之。十二年,上曰:金銀山澤之利,當以與民,惟錢不當私鑄。今國家財用豐盈,若流布四方,與在官何異。

按《文獻通考》云:上無搜銅之勞,下無犯禁之苦,亦一便也。以此為行鈔之利。然行鈔亦豈能全不用錢乎?既用錢,則必防私鑄私毀之弊,是銅禁仍未可弛也。要之用鈔之利,豈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