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255


作者:顧炎武
頁數:255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255,共271。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洪武十六年閏十月進。其中如上都、大寧、遼東諸郡縣並載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內地如河間府之莫州、莫亭、會川、樂壽亦具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不以一時郡縣之有無,而去歷代相因之版籍,甚為有體。

○薊《漢書》:「薊,故燕國,召公所封。」《後漢書》:「薊,本燕國刺史治。」自七國時,燕都于此。項羽立臧茶為燕王,都薊。高帝因之,為燕國。元鳳元年,燕刺王旦自殺,國除,為廣陽郡。本始元年,為廣陽國。建武十三年,省,屬上谷。永平八年,復為廣陽郡。晉復為燕國。魏為燕郡。隋開皇初,廢。大業初,置涿郡。唐天寶元年,更名范陽郡,並治薊《水經‧濕水》:「過廣陽薊縣北,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註:「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後漢書‧彭寵傳》:「寵反漁陽,自將二萬餘人攻朱浮于薊。」《晉書‧載記》:「魏圍燕中山、清河,王會自龍城遣兵赴救。建威將軍余崇為前鋒,至漁陽,過魏千餘騎,鼓噪直進,殺十餘人,魏騎潰去,崇亦引還。會乃上道徐進,始達薊城。」即此三事,可見薊在漁陽之西,《唐書‧地理志》:「幽州范陽郡,治薊。開元十八年,析置薊州漁陽郡,治漁陽。」及遼,改薊為析津縣,因此薊之名遂沒于此而存於彼。今人乃以漁陽為薊,而忘其本矣。《史記》樂毅書:「薊丘之植,植于汶篁。」此即《水經注》所言薊丘。



  
《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于薊。」疏云:「今涿郡薊縣是也。即燕國之都。」孔安國、司馬遷及鄭皆云:「燕祖召公,與周同姓。」按黃帝姓姬,召公蓋其後也。按此以薊、燕為一國,而召公即黃帝之後。《史記‧周本紀》:「武王封帝堯之後于薊,封召公于北燕。」正義曰:「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自立國。後薊微燕盛,乃並薊居之。」其說為長。

○廈謙澤《晉書‧載記》:「慕容寶盡徙薊中府北趨龍城魏石河,興引兵追及之於夏謙澤。’胡三省《通鑒》注‘夏謙澤在薊北二百餘里。」恐非。按《水經注》:「鮑丘水東南流,徑潞城南,又東南入夏澤。澤南紆曲渚一十餘里,北佩謙澤,眇望無垠也。」下云:「鮑丘水又東與氵句河合。」《三河志》:「鮑丘河在縣西二十五里。源自口外,南流徑水莊嶺,過密去,合道人溪,干通州之米莊村,合沽水,人氵句河。」今三河縣西三十里,地名夏店,舊有驛,鮑丘水徑其下,而氵句河自縣城南至寶坻,下入于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澤,其東彌望皆陂澤,與《水經注》正合。自薊至龍城,此其孔道。寶以丙辰行,魏人以戊千及之,相距二日,適當其地也。


  

○石門《後漢書‧公孫瓚傳》:「中平中,張純與烏桓丘力居等人寇,瓚追擊戰于屬國石門,大敗之。」註:「石門山在今營州柳城縣西南,」而《水經注》:「云:“氵水又東南徑石門峽,山高嶄絶,壁立洞開,俗謂之石門口,漢中平五年,公孫瓚討張純,戰于石門,大破之。」今薊州東北六十里石門驛,即《水經注》之石門是也。按史《本紀》但言「石門」,而《傳》言「屬國石門」,明有兩石門。

《水經注》所指乃漁陽之石門,非遼東屬國之石門。當以柳城為是,《通典》柳城有石門山。

○無終玉田,漢無終縣。《漢書‧地理志》:「故無終子國,氵更水西至雍奴入海。」《史記》:「項羽封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後漢書》:「吳漢將二十騎,先馳至無終。」韋昭《國語解》:「無終,山戎之國,今為縣,在北平。」《水經注》:「藍水出北山,東屈而南流,徑無終縣故城東。故城,無終於國也,」《魏氏土地記》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無終城,」無終之為今玉田,無可疑者。然《左傳‧襄公四年》:「無終於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昭公元年》:「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太原。」《漢書‧樊哈傳》:「擊陳稀,破得綦毋,尹潘軍於無終廣昌。」則去玉田千有餘裡,豈無終之國先在雲中代郡之境,而後遷于右北平與?而今之昌黎乃金之廣寧縣,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昌黎,名同而地異也。

《三國志》:「魏武帝用田疇之言,上徐無山,塹山埋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徐無山在今玉田。則柳城在玉田之東北數百里也。《北齊書》:「顯祖伐契丹,以十月丁酉至平州,從西道趨長塹。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是昌黎在平州之東北,齊主之行急,猶五日而後至也。《隋書》:「漢玉諒伐高麗,軍出臨渝關,至柳城。」《唐書》:「太宗伐高麗還,以十月丙午次營州,詔遼東戰亡士卒駭骨並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丙辰,皇太子迎謁于臨渝關。」關在今撫寧之東,則柳城又在其東。太宗之行遲,故十日而後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