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日知錄    P 257


作者:顧炎武
頁數:257 / 271
類別:中國哲學

 

日知錄

作者:顧炎武
第257,共271。
○梟磯蕪湖縣西南七里大江中梟磯,相傳昭烈孫夫人自沈于此,有廟在焉。按《水經注》:「武陵孱陵縣故城,王莽更名孱陸也,劉備孫夫人,權妹也,又更修之。」則是隨昭烈而至荊州矣。《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又裴松之注引《趙雲列傳》曰:「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時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是孫夫人自荊州復歸於權,而後不知所終,梟磯之傳殆妄。

○胥門《史記》:「吳王既殺子晉,吳人為立祠于江上,號曰胥山。」《水經注》引虞氏曰:「松江北去吳國五十里,江側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廟。魯哀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疇無餘、謳陽等伐吳。吳人敗之,獲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廟于山上,號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壇石,長老云:胥神所治也。一以為子胥,一以為越大夫。」今蘇州城之西南門曰胥門,陸廣微《吳地記》云:「本伍子胥宅,因名。」非也。趙樞生曰:「按《吳越春秋》:吳工夫差十三年,將與齊戰,道出胥門,因過姑胥之台。」則子胥未死已名為胥門。愚考《左傳‧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戰,胥門巢將上軍。胥門,氏;巢,名。蓋居此門而以為氏者,如東門遂、桐門右師之類。則是門之名又必在夫差以前矣。《淮南子》:「勾踐甲卒三千人,以擒夫差于姑胥。」《越絶書》:「吳王起姑胥之台,五年乃成。」姑胥,山名也,不可知其所始。其字亦為「姑蘇」。《國語》:「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史記》:「越伐吳,敗之姑蘇。」伍被對淮南王,言「見糜鹿游姑蘇之台」。古「胥」、「蘇」二字多通用。



  
○潮信白樂天詩:「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白是北人,未諳潮候。今杭州之潮,每月朔日以子、午二時到。每日遲三刻有餘,至望日則子潮降而為午,午潮降而為夜子。以後半月復然。故大月之潮一月五十八回,小月則五十六回,無六十回也。水月皆陰之屬,月之麗天,出東入西,大月二十九回,小月二十八回,亦無三十回也,所以然者,陽有餘而陰不足,自然之理也。



  
○晉國晉自武公滅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其時疆土未廣,至獻公始大。考之於傳:滅楊、滅霍、滅耿、滅魏、滅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不過今平陽一府之境。而滅虢、滅焦,則跨大河之南。

不惠公敗韓之倏,秦證河東,則內及解梁。狄取狐廚,涉汾,而晉境稍蹩,文公始啟南陽,得今之懷慶,襄公敗秦于附,惠公賂秦之地復為晉有。而以河西為境,持霍太山以北大部皆狄地,不屬’于晉。文公廣三行禦狄,裂公敗狄于箕,而秋牛始怖。忡公川槐絆樸戍之謀。以貨易土。平公用荀、吳,敗狄于太原。於是晉之北境至于洞渦、洛陰之間,而鄔、祁、平陵、梗陽、涂水、馬盂為祁氏之邑,晉陽為趙氏之邑矣。若成公滅赤狄潞氏,而得今之潞安;頃公滅肥、滅鼓,而得今之真定,皆一一可考。吾于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並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

○綿上《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杜氏曰:「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水經注》:「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北流經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袁崧《郡國志》曰:「介休縣有介山,有綿上聚子推廟。今其山南跨靈石,東跨沁源,世以為之推所隱。而漢魏以來,傳有焚山之事,太原、上黨、西河、雁門之民至寒食不敢舉火。石勒禁之,而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鷄子,平地三尺。」前史載之,無異辭也。然考之於傳,《襄公十三年》:「晉悼公于綿上,以治兵,使士モ將中軍,讓干荀偃。」此必在近國都之地。又定麼人年》:「趙簡子逆宋樂祁,飲之灑于綿上,」自宋如晉,其路豈出於西河介休乎?況文公之時,霍山以北大抵皆狄地,與晉都遠不相及。今翼城縣西公有綿山,俗謂之小綿山,近曲沃,當必是簡子逆樂祁之地。今萬泉縣南二里有介山。《漢書‧武帝紀》詔曰:「朕用事介山,祭後土,皆有光應。」《地理志》:汾陰,介山在南。”《楊雄傳》:「其三月,將祭後土,上乃師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陡西嶽,以望八荒。雄作《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龍門。』」《水經注》亦引此,謂晉《太康記》及《地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隱於是山而辨之,以為非然,可見漢時己有二說矣。

○箕《左傳‧信公三十三年》:「狄伐晉,及箕,」解曰:「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非也,陽邑在今之太谷縣,襄公時未為晉有。傳言「狄伐晉及箕」,猶之言「齊伐我及清」也,必其近國之地也。成公十三年,厲公使呂相絶秦,曰:「入我河縣,焚我箕、郜。」又必其邊河之邑,秦、狄皆可以爭。而文公八年,有箕鄭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遺,當亦以邑氏其人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