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太平廣記 二    P 434


作者:李昉
頁數:434 / 471
類別:中國古代史

 

太平廣記 二

作者:李昉
第434,共471。
凡是大朝會(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為大朝會),由監察御史領班,如果監察御史不夠用,則派侍御史頂替。因為是朝奏者奏請皇帝批准的。

台門



  
御史台門北開,蓋取肅殺就陰之義,故京台門北開矣。按鄴郡故事云:御史台在宮城西南,其門北開。史故城御史台亦北開。龍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都御史台門南開。當時創造者不經,反于故事,同諸司,蓋以權宜邪?(御史台記)

又北開者,或雲,是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出《譚賓錄》)

【譯文】

御史台門北開,因為是取酷烈、蕭索、嚴肅的意思。按《鄴郡故事》上說,御史台在宮城西南,為了上朝便利,其門北開。隋時京城御史台門也北開。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設置桂坊(管理太子宮中圖書、刊輯等事)改為御史台門也北開。可是都御史(御史之長)台門南開,是當時建築者沒精心籌劃,故違反舊例。同其他衙署一樣,大概是人權者隨事勢而採取的適宜辦法吧。

又北開門的說法,有的人這樣說,是隋朝初遷都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書省就近,故開北門。

歷五院

台儀,自大夫已下至監察,通謂之五院御史。國朝歷跋五院者共三人焉:李尚隱、張延賞、溫造也。(出《尚書故實》)

御史台的禮儀,唐朝官職設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通謂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個人都經歷過五院的。這三個人是李尚隱、張延賞、溫造。

韓皋


  

韓皋為御史中丞,常有所陳,必于紫宸殿,對百僚而請,未嘗詣便殿。上謂之曰:「我與卿言,于此不盡,可來延英,當與卿從容,或無遺事。」親友或謂皋曰:「自乾元已來,群臣啟事,皆詣延英,方得詳盡。公何獨于處庭,對眾官以陳之,無失于慎密乎?」韓曰:「御史天下之持平也。摧(」摧「原作」權「,據許刻本改)剛直枉,唯在公共。所言之事,貴人知之,奈何求請便殿,避人竊語,以私國家之法。且延英之置也,肅宗皇帝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之。後來臣僚得詣便殿,多以私自售,希求恩寵,欲盡其身。奈何以此為望哉!」(出《傳載》)

【譯文】

韓皋為御史中丞時,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見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對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時對韓說:「我和你說話,在這說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說。我和你可以慢慢講,或許不能遺漏。」韓皋的親友有的對韓皋說,自乾元(唐肅宗李亨年號)以來,群臣啟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詳盡。你為什麼獨于外庭面對百官向皇帝陳述呢,不怕泄秘嗎?韓皋說:「御史這個官職應該本着公平正直的態度去處理事情。不畏強暴,大家公認合乎情理,所說的事情最好讓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語,以國家法律為自己謀私利?況且設置延英殿本意是肅宗皇帝因為苗晉卿年老步艱,所以才建這座殿。後來臣僚到便殿,多數是假公濟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寵,從中自己得到好處,為什麼以此為榮耀呢?」

雜說

諫院以章疏之故,憂患略同。台中則務糾舉。省中多事,旨趨不一,故言遺補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輕。(出《國史補》)

【譯文】

諫院(諫官官署)因為屢上奏章的緣故,他們擔心大體相同。御史同僚之間常閙意見。門下省工作任務繁重,大家的意見經常不一致。所以說拾遺(諫官名)、補闕(諫官名)互相友愛;御史之間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員外郎)之間互相輕視。

使職

開元已前,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度十採訪,始有坐而為使。其後名號益廣。於是有為使則重,為官則輕。故天寶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曆中請俸有至千貫者。今在朝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運、知苑、閒廄、左右巡、分察、監察、館驛、監倉、監庫、左右街。外任則節度、觀察、諸軍、押蕃、防禦、團練、經略、鎮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牧、長春宮。有時而置者。則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復、選補、禮會、冊立、弔祭、供軍、糧料、和糴。此其大略。經置而廢者不錄。宦(「宦」原作「官」,據國史補改)官內外悉謂之使。舊為權臣所綰,州縣所理,今屬中人者有之。(出《國史補》)

【譯文】

唐玄宗開元以前,皇帝親自任命的官員為使臣,不是這樣的不能稱使。自從國內設置八個節度使、十路採訪使,從此節度使和採訪使都有了固定轄區和治地。此後各種使臣名目繁多。於是兼任使臣的官員被人們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員被人們輕視。所以到天寶(玄宗年號)年間,有的官員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曆年間有人兼職俸祿到千貫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運、知苑、閒廄、左右巡、分察、監察、館驛、監倉、監庫、左右街,這些都是採訪使。外任則為節度使,如觀察、諸軍、押蕃、防禦、團練、經略、鎮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牧、長春宮等。有臨時設置的,則有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覆、選補、禮會、冊立、弔祭、供軍、糧料、和糴等。這些都是大體上設置的衙門,還有一些設置的衙門後來廢除的,尚不包括在內。宦官無論在宮中任職或在外任職也一律稱使。過去由重臣所司的職務,州縣官所處理的事務,由宦官來管理的也有。

尚書省

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廳,先小銓,次格式;員外郎二廳,先南曹,次廢置。刑部分四復;戶部分兩賦。其制尚矣。舊說,吏部為省眼,禮部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為振行,比部得廊(「廊」原作「廓」,據明抄本改)下食。以飯從者,號比盤。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省中語曰:後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門;中行禮部,(明抄本「部」作「戶」。)不博前行駕庫。(出《國史補》)

【譯文】

郎中官和員外官舊例:吏部郎中有兩個辦公地點,遇有掌選時先初次考績、考論文、核查資歷、以後再考試有關官署制度、官員職權等法規,員外郎也有兩個辦公衙署,先到掌選的吏部員外郎銓選,以後決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門司四司,戶部按職務性質可分兩賦:田賦、貢賦。過去的說法認為吏部是尚書省的省眼。吏部下設考功司(掌考課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稱之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員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員陪同吃飯的叫作比盤。尚書省下有六部(即戶、禮、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員之間,相互稱呼為都公。尚書省內有這種說法:後行工部、不換中行禮部,中行禮部不換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後行)

崔日知

崔日知歷職中外,恨不居八座。及為太常卿,于都寺廳事後起一樓,正與尚書省相望。時人謂之崔公望省樓。(出《國史異纂》)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