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魏書 下    P 79


作者:魏收
頁數:79 / 623
類別:歷史

 

魏書 下

作者:魏收
第79,共623。
前廢帝時,除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尋轉衛將軍,又加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轉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出帝末,除汲郡太守。孝靜初,衛大將軍、太府卿。天平二年秋卒,時年六十一。贈使持節、都督雍華二州諸軍事、吏部尚書、本將軍、雍州刺史,謚曰貞。又重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尚書仆射,余如故。

子叔祉,武定末,太子洗馬。



  
良從父兄子慶孫,字紹遠。少孤,性倜儻,重然諾。釋褐員外散騎侍郎。

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馬牒騰並自立為王,聚黨作逆,眾至數萬。詔慶孫為募人別將,招率鄉豪,得戰士數千人以討之。

胡賊屢來逆戰,慶孫身先士卒,每摧其鋒,遂深入至雲台郊。諸賊更相連結,大戰郊西,自旦及夕,慶孫身自突陳,斬賊王囗郭康兒。賊眾大潰。敕征赴都,除直後。于後賊復鳩集,北連蠡升,南通絳蜀,兇徒轉盛,復以慶孫為別將,從軹關入討。至齊子嶺東,賊帥范多、范安族等率眾來拒,慶孫與戰,復斬多首。乃深入二百餘里,至陽胡城。朝廷以此地被山帶河,衿要之所,肅宗末,逐立邵郡,因以慶孫為太守、假節、輔國將軍、當郡都督。民經賊亂之後,率多逃竄,慶孫務安緝之,咸來歸業。永安中,還朝,除太中大夫。

爾朱榮之死也,世隆擁眾北渡,詔慶孫為大都督,與行台源子恭率眾追擊。軍次太行,而慶孫與世隆密通,事泄,追還河內而斬之,時年三十六。慶孫任俠有氣,鄉曲壯士及好事者,多相依附,撫養咸有恩紀。在郡之日,值歲饑凶,四方遊客常有百餘,慶孫自以家糧贍之。

性雖粗武,愛好交流,與諸才學之士咸相交結,輕財重義,座客常滿,是以為時所稱。

子子瑩,永安中,太尉行參軍。



  
延俊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起家奉朝請,領侍禦。咸陽王禧為司州牧,闢為主簿,仍表行建興郡事。車駕自代還洛,次於郡境。仲規備供帳,朝于路側。高祖詔仲規曰:「朕開置神畿,畿郡望重,卿既首應司隷美舉,復督我名邦,何能自致也?」仲規對曰:「陛下窮神盡聖,應天順民,棄彼玄壤,來奼紫縣。臣方罄心力,躍馬吳會,冀功銘帝籍,勛書王府,豈一郡而已?」高祖笑曰:「冀卿必副此言。」

車駕達河梁,見咸陽王,謂曰:「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元弟之寄,殊副所望。」

尋除司徒主簿。仲規父在鄉疾病,棄官奔赴,以違制免。久之,中山王英征義陽,引為統軍,奏複本資。于陳戰歿,時年四十八。贈河東太守,謚曰貞。無子,弟叔義以第二子伯茂為之後。伯茂在《文苑傳》。

叔義,亦有學行。高祖末,除兗州安東府外兵參軍,累遷太山太守,為政清靜,吏民安之。

遷司空從事中郎。正光五年夏卒,時年五十七。贈征虜將軍、東秦州刺史,謚曰宣。

子景融,字孔明,篤學好屬文。正光初,舉秀才,射策高第,除太學博士。永安中,秘書監李凱以景融才學,啟除著作佐郎,稍遷輔國將軍、諫議大夫,仍領著作。出帝時,議孝莊謚,事遂施行。時詔撰《四部要略》,令景融專典,竟無所成。元象中,儀同高岳以為錄事參軍。弟景顏被劾廷尉獄。景融入選,吏部擬郡,為御史中丞崔暹所彈,雲其貪昧苟進,遂坐免官。武定四年冬,病卒,年五十。景融卑退廉謹,無競于時。雖才不稱學,而緝綴無倦,文詞氾濫,理會處寡。所作文章,別有集錄。又造《鄴都、晉都賦》雲。

景顏,頗有學尚。起家汝南王開府行參軍。孝莊初,為廣州防蠻別將,行廣漢郡事。元顥入洛,與刺史鄭先護據州起義,事寧,賜爵保城子。以軍功稍遷太尉從事中郎,轉諮議參軍。孝靜初,徙司空長史,在官貪穢。武定二年,為中尉崔暹所劾,事下廷尉,遇疾死於獄,年四十五。

仲規弟子伯珍,歷襄威將軍、員外散騎郎、西河太守。孝靜初,為平東將軍、滎陽太守,卒官,時年三十二。贈本將軍、雍州刺史。

延俊族子禮和,解褐員外散騎侍郎,遷謁者仆射。身長九尺,腰帶十圍,于群眾之中,魁然有異。出為陳留太守。卒於金紫光祿大夫。

延俊族兄聿,字外興。以操尚貞立,為高祖所知。自著作佐郎出為北中府長史。時高祖以聿與中書侍郎崔亮並清貧,欲以干祿優之,乃以亮帶野王縣,聿帶溫縣,時人榮之。

轉尚書郎,遷太尉諮議參軍,出為平秦太守。卒,贈冠軍將軍、洛州刺史。

子子袖,歿關西。

延俊族人瑗,安珍寶。太和中,析屬河北郡。少孤貧,而清苦自立,太守司馬悅召為中正。悅為別將,軍征義陽,引為中兵參軍。瑗夙夜恭勤,為悅所知。軍還,除奉朝請,轉給事中,汝南王悅郎中令。悅散費無常,每國俸初入,一日之中分賜極意。瑗每隨例,恆辭多受少,伺悅虛竭,還來奉貢。悅雖性理不恆,然亦相賞愛。悅遷太尉,請為從事中郎,轉驍騎將軍。肅宗末,出為汝南太守,不行,轉太原太守。屬肅宗崩,爾朱榮初謀赴洛,瑗豫其事,封五原縣開國子,邑三百戶。尋行并州事,轉平北將軍、殷州刺史。孝靜初,除衛將軍、東雍州刺史。興和元年卒,年七十三。

子夷吾,武定末,徐州驃騎府長流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