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83


作者:司馬遷
頁數:83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83,共824。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1)大禮不辭小讓(2)。如今人方為刀俎(3),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4)?」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5),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6),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7),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8)。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9),公乃入。」沛公已去,間到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十,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11);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12),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13)。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1)大行:指幹大事。細謹:小的禮節。「謹」,儀節,禮節。(2)大禮:指把握大節。辭:推辭,這裡有避開,迴避的意思。小讓:小的責備。(3)俎:切肉的砧板。(4)何操:帶了什麼。「操」,持,拿。(5)會:正趕上,恰巧。(6)置:放下,丟下。(7)步走,徒步跑,指不騎馬乘車。(8)道:取道,經過。間行:抄小道走。(9)度:估計。十不勝杯勺:意思是不能再喝。「不勝」,禁不起。「杯勺」,兩種酒器,這裡借指酒。(11)再拜:表示恭敬的禮節,這裡就是恭敬的意思。(12)督過:責備。(13)豎子:等於說小子,奴才。《會注考證》:「豎子,斥項莊輩,而暗譏項羽也。」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是,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1),地肥饒,可都以霸(2)。」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3),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4),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5)。
(1)阻:倚仗。四塞:四面要塞。(2)都:建都。以:而。(3)衣繡:穿錦繡衣服。(4)沐猴而冠:獼猴卻戴上人的帽子。這是譏諷項羽徒具人形,不悟人事。(5)烹:放在鍋裡煮死。是古代一種酷刑。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1)。懷王曰:「如約(2)。」乃尊懷王為義帝(3)。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4)。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5),業已講解(6),又惡負約,(7)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8):「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9)。」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十。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11),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12),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余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13)。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1)致命:報告。(2)如約:指按先前所說「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約定辦。「如」,按照,遵循。(3)義帝:意思是假帝、名義上的帝,而不是真正的帝。(4)假立:暫時封立。諸侯後:指六國諸侯的後代,如韓成、田假、趙歇等。(5)疑:懷疑,疑心。一說:通擬(ai愛),恐。(6)講解:和解。(7)惡:討厭,不樂意。負約:背約。(8)陰謀:暗中謀劃。(9)遷人:被流放的人。十距塞:遮斷,堵住。(11)嬖臣:寵臣。(12)百越:種族名,為春秋越國的遺族。楚滅越,越民徙居五嶺一帶,又徙至福建、廣東各地,隨地立君,故稱百越。(13)環封三縣:把南皮周圍三縣封給陳余。
漢之元年四月(1),諸侯罷戲下(2),各就國(3)。項王出之國(4),使人徙義帝(5),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6),必居上游(7)。」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8),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9)。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1)漢之元年:即公元前206年。劉邦在這一年二月稱漢王。當時天下尚未統一,各國都有自己的紀元,因司馬遷為漢臣,所以用漢之紀元。(2)戲下:大將軍旗幟之下。「戲」,通「麾」,將帥的大旗。一說:「戲」指戲水,「戲下」即戲水之下。(3)就國:到自己的封國去。(4)出:指出函谷關。(5)徙義帝:此指讓楚王心遷離彭城。(6)地方千里:土地縱橫各千里。「方」指土地面積,「方千里」即縱橫各千里,這裡是說地盤不很大。(7)上游:河川的上流,這裡是指內地山僻地區。(8)稍稍:漸漸地。(9)已:不久。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巿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巿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1)。榮 與彭越將軍印(2),令反梁地。陳餘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3),不平。今盡王故王於丑地(4),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5),願大王資餘兵(6),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扦蔽(7)。」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余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余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8),趙王因立陳余為代王。
(1)三齊:指齊、膠東、濟北三國,其地均屬戰國齊地。(2)與:給。(3)為天下宰:指主持天下的事,即分封諸侯的事。「宰」,主宰。(4)丑地:壞地方,與下句「善地」相對。(5)不聽不義:不聽從不義之命。(6)資:助。(7)扦蔽:外衛,屏障。(8)反之趙:使他(趙王歇)返回趙國。「反」,同「返」。
是時,漢還定三秦(1)。項羽聞漢王皆已並 關中,且東,齊、趙叛之(2),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令蕭公角等擊彭越。彭越敗蕭公角等。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3),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4):「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徵兵九江王布。布稱疾不往(5),使將將數千人行。項王由此怨布也,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6)齊城郭。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7)。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