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29


作者:老子
頁數:29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29,共69。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使它服從自己。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于它。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麼危險了。「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註釋]



  
1、無名、樸:這是指「道」的特徵。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隱而不可見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從。這裡是說沒有人能臣服它。

4、自賓:賓,服從。自將賓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勻。

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名,即名分,即官職的等級名稱。

7、可以不殆:不殆,沒有危險。



  
8、猶川谷之於江海:之於,流入;一說正文應為「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谷」。

[引語]

這一章講了「無名」、「有名」、「知止」,「無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無」名、以「有」名的「無」和「有」的概念。「無名」指完全作到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稱之為「樸」。所以,本章表達了老子的「無為」的政治思想,認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則治天下,順應自然,那樣,百姓們將會自動地服從於他。老子用「樸」來形容「道」的原始「無名」的狀態,這種原始質樸的「道」,向下落實使萬物興作,於是各種名稱就產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設官職,不可過分,要適可而止,這樣就不會紛擾多事。老子認為,「名」是人類社會引爭端的重要根源。

[評析]

任繼愈認為「老子的哲學,無論在世界觀方面或在辯證法方面,都具有這種素樸的、直觀的特點,老子的書中也是用直觀來說明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繫的。老子對世界的本原,說『無以名之,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樸』(通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有時把道叫做『無名』(一章,「無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無名」。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四十一章,「道隱無名」)。從這些例子可以證明老子書中的道,實在是混然一體『無』名或『樸』。把老子的道看做純精神的客觀實在為絶對理念,與老子的原意不合。」(引自《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0頁)我們知道,《道德經》裡所講的「道」,就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及其變化的原因和規律。「道」是永恆的,既如無名之樸,是極幽微的;而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運動的客觀規律。張松如說,老子的所謂「道」,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無名、樸」,並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的客觀規律,在整個「大、逝、遠、反」的進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可能和現實、以及動靜、因果等等關係性的辯證範疇。

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①。知足者富,強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壽。

[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註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引語]

本章講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