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40


作者:老子
頁數:40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40,共69。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于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思維絶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學討論集》第23頁)張松如先生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並不是老子的一種什麼神秘的、矇昧的反理性的主張,而是一定發展中的歷史現象在觀念形態上的客觀反映。」「本章正是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概括了對『禮』所作的探源與批判,而且是具有相當深刻性的。」「在這剖析過程中,由於受着不得突破的階級的和歷史的侷限,在所推導的結論中,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主義色彩,顯示了骸骨迷戀的情緒,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它有關『學』與『道』,有關『日益』和『日損』的辯證思維的光輝。“(《老子校讀》第281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麼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麼呢?他只是莊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罷了。老子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高的程度,從哲學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無為」表面看來,似乎是一種後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則在於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而佔據主動,以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49章:



  
聖人常無心①,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③為天下渾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聖人皆孩之⑥。

[譯文]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歸於渾樸。百姓們都專注于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註釋]

1、常無心:一本作無常心。意為長久保持無私心。



  
2、德:假借為「得」。

3、歙:音Xi • ,意為吸氣。此處指收斂意欲。

4、渾其心:使人心思化歸於渾樸。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謀,生出許多事端。

6、聖人皆孩之:聖人使百姓們都回覆到嬰孩般純真質樸的狀態。

[引語]

這一章表達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文中所講的「聖人」,是老子理想中的執政者。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沒有私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託給一個理想的「聖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覆到嬰兒般純真的狀態,以養以長自己。這種見解是有進步意義的。本章從文字上和內容上看,都是緊接前一章的問題,深入進行分析論證的。

[評析]

「聖人」生於天下,他能夠恰當地收斂自己的心欲,兢兢業業地不敢放縱自己,不敢與民爭利,不敢以自己主觀意志而妄為。他治理國家往往表現出渾噩質樸的特徵,對於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各用聰明才智甚至機心巧詐的老百姓,聖人卻要他們都回歸到嬰兒般無知無慾的純真狀態。這位體道的聖人,是被老子美化了的統治者,這是在前面幾章裡已經談到過的。但是,正如張松如先生所說的那樣,「老子是站是什麼立場的說話?豈不顯然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嗎?不是的,這道理我們已經一再指出過了。他是作為農業小生產者即小農階層願望的表達者來發言的。」(《老子校讀》第286頁)

50章: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蓋聞善攝生⑦者,陸行不遇兕虎⑧,入軍不被甲兵⑨。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⑩。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