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44


作者:老子
頁數:44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44,共69。
善劍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②。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③;修之於邦④,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⑤,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絶。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註釋]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絶、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3、長:尊崇。

4、邦:一本作「國」。

5、故以身觀察,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

[引語]

本章講「道」的功用,即「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補充。例如,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五十二章說:「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那麼在本章裡,老子講了修身的原則、方法和作用。他說,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老子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認識方式和途徑。

[評析]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讀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後一些的莊子也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所謂為家為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一為自然的,一為自持的,這則是儒、道之間的不同點。

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①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氣曰強⑾。物壯⑿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慾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于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註釋]

1、毒蟲:指蛇、蝎、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2、螫:毒蟲子用毒刺咬人。

3、據: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5、搏:鷹隼用爪擊物。

6、朘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啞。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運作的規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

9、益生:縱慾貪生。

10、祥:這裡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強:逞強、強暴。

12、壯:強壯。

[引語]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評析]